第59章 第二天至第八十一天_超神機甲之文明崛起_线上阅读小说网 
线上阅读小说网 > 遊戲競技 > 超神機甲之文明崛起 > 第59章 第二天至第八十一天

第59章 第二天至第八十一天(2 / 2)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在李三的藍圖裡,這座主基地絕非簡單的“指揮站”,而是一座能獨立運轉、攻防一體的“鋼鐵堡壘”。基地整體呈正六邊形布局,每條邊長達一公裡,外牆采用“鉻鉭合金板+源能晶體夾層”的複合結構——外層五十厘米厚的鉻鉭合金板,經過熔岩冶煉帶的高溫強化,硬度達到莫氏9.1級,能抵禦機甲穿甲彈的直射;中間二十厘米厚的源能晶體夾層,內部布滿微型能量通道,當遭遇能量武器攻擊時,通道會像海綿吸水般吸收衝擊能量,再轉化為無害的熱能通過散熱孔排出;內層三十厘米厚的鈦合金板,則負責支撐整體結構,防止外層受損後牆體坍塌。外牆的每塊合金板之間,都用源能螺栓緊密連接,螺栓與晶體夾層形成能量回路,一旦某塊板材受損,周圍板材會自動釋放能量場填補缺口,形成臨時防護。

而整個基地的“心臟”,便是矗立在正六邊形中心的“中央指揮塔”。這座塔樓高兩百米,相當於地球上七十層的摩天大樓,五十層的結構層層遞進,從地麵望去,它像一根刺破天際的鋼鐵巨柱,塔身外層覆蓋的鉻鉭合金板在恒星照射下泛著冷硬的金屬光澤,板縫間鑲嵌的源能晶體紋路隨能源流動明暗交替,仿佛給這座冰冷的堡壘披上了一層會呼吸的藍色鎧甲。塔樓頂部直徑五十米的巨型雷達罩,采用透波性極強的源能陶瓷材質,罩內的雷達天線每分鐘旋轉六圈,能將半徑百萬公裡內的空間動態精準捕捉——小到直徑一米的小行星碎片,大到星際飛船的引擎熱信號,哪怕是敵方隱形機甲的微弱能量泄漏,都逃不過它的監測,監測數據會實時傳輸到五十層的中央指揮室,為決策提供最及時的情報支持。

指揮塔的穩固,全靠深紮地下的“根基”。為了讓這座兩百米高的巨塔抵禦能源星頻繁的地質震動,鑽地蟲們耗時七天,挖出了一個深達百米、直徑兩百米的圓柱形地基坑。坑壁被高溫源能噴槍反複灼燒,形成了一層五厘米厚的玻璃化岩層,這層岩層像防水膜一樣,能阻止地下滲水侵蝕地基;坑底則按蜂窩狀結構,均勻埋入了三千顆拳頭大小的“抗震晶”——這些晶體是李三從源能之海底部采集的特殊礦物,內部布滿蛛網般的微型能量通道,當地震波或火山震動傳來時,通道會快速捕捉震動能量,再通過晶體內部的化學反應將其轉化為熱能緩慢釋放,哪怕能源星發生六級地質變動,塔體的晃動幅度也能控製在五厘米以內。

不僅如此,李三還特意讓鑽地蟲在地基周圍挖掘了一條寬十米、深五米的環形地下通道。通道內壁鋪設著能釋放高頻能量波的晶體板,這些晶體板通電後,會形成一道兩米厚的能量防禦網,防禦網的強度可通過中央控製室調節,最低能抵禦機甲的穿甲彈,最高能擋住小型能量炮的轟擊。通道內還預留了寬三米的機甲通行軌道,軌道與基地外圍的防禦機甲平台相連,一旦敵人突破外部防線,駐守在平台的機甲能通過這條通道快速機動,從地下包抄敵人,形成“地上防禦+地下夾擊”的戰術布局。

走進指揮塔第一層的入口大廳,仿佛瞬間從荒蕪的能源星踏入了未來科技的殿堂。地麵由上千塊拚接無縫的源能晶體磚鋪成,每塊晶體磚內置壓力傳感器,當人員或機甲經過時,磚體就會自動亮起淡藍色的光帶,光帶隨移動軌跡延伸,既起到指引方向的作用,又能通過光帶的分布實時顯示區域內的人員流動情況——若是有未授權人員闖入,光帶會立刻變成紅色,並觸發警報。大廳兩側的牆壁上,懸掛著四塊十米寬的全息投影屏,循環播放著遠程支援機甲生產線的狙擊測試、超級殲星炮的試射畫麵、戴森球的建設進度,畫麵中,鑽地蟲挖掘岩層時飛濺的石屑、機械臂組裝機甲時的精準動作、戴森球單元在恒星軌道閃爍的藍光,都清晰得仿佛觸手可及。

大廳中央的懸浮平台上,擺放著一座按11000比例製作的能源星三維模型。模型上用不同顏色標注出各條生產線的位置:紅色代表遠程支援機甲生產線,藍色代表超級殲星炮生產線,綠色代表戴森球能源係統,黃色則是超級飛船船塢,而位於中心的白色光點,正是這座主基地。模型上的每個光點都與實際單位聯動,閃爍的綠色光點代表正在作業的蟲族小隊,勻速移動的藍色光點代表巡邏的機甲,若是某個區域出現異常,對應的光點會立刻變成紅色並閃爍,方便指揮人員第一時間掌握情況。

從大廳乘坐源能電梯上行,第二層到第十層是機甲維修車間,這裡是遠程支援機甲和重型攻堅機甲的“診療室”。車間的地麵裝有軌道式升降平台,平台能根據機甲的體型調整高度和角度,最大可承載兩百噸重的重型機甲。平台周圍,十二台從遠古殘骸中修複的“全自動維修臂”整齊排列,每台維修臂有六條可360度靈活轉動的機械臂,末端分彆裝有激光切割器、源能焊接槍、零件拆裝鉗、能量檢測儀等工具,能同時處理機甲的多個故障點。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車間的角落裡,還存放著兩台從遠古文明遺留下來的“機甲診斷儀”。這種儀器的探測頭呈圓盤狀,直徑三十厘米,隻需將探測頭貼在機甲表麵,三十秒內就能生成詳細的故障報告——小到某個螺絲的鬆動程度,大到能源核心的傳輸效率,甚至連機甲內部線路的老化情況,都能精準檢測出來。有一次,一台遠程支援機甲在訓練中突發量子炮能源接口泄漏,返回車間後,診斷儀僅用二十秒就鎖定故障點:是接口處的源能密封圈因高溫老化。隨後,維修臂自動啟動作業:第一條機械臂用激光切除老化的密封圈,第二條機械臂精準塗抹耐高溫的源能密封膠,第三條機械臂將新密封圈安裝到位,整個維修過程僅用了五分鐘,比人工維修效率提升了十倍。

李三曾在監控室觀察過一次維修全過程,看著屏幕上跳動的數據流,他對身旁的靈汐說:“有了這些遠古設備,機甲的戰場修複速度能提升三倍。以後就算在實戰中受損,隻要沒被徹底摧毀,送回這裡就能快速重返戰場。”靈汐點頭附和,目光落在維修臂上——那些遠古機械臂的表麵,還能看到模糊的遠古文字,仿佛在訴說著曾經的機甲文明輝煌。

第十一層到第三十層是居住區域,這裡是能源星上最“溫暖”的地方,也是李三與靈汐、蟲族小隊休息的港灣。每層有五十個獨立的居住房間,每個房間麵積約二十平方米,內部裝修簡潔卻不失溫馨。房間的牆壁采用隔音效果極佳的複合板材,能隔絕外界的罡風噪音和機械運轉聲,哪怕隔壁房間有人走動,也聽不到絲毫聲響。

房間內最核心的設備,是獨立的源能循環係統。這套係統能將外界稀薄、含塵的空氣吸入,經過三級過濾去除雜質,再通過增氧模塊將氧氣濃度提升至21,最後經調溫裝置將溫度穩定在25c,與地球的宜居環境幾乎一致。即使能源星表麵刮起每秒五十米的強風,或遭遇極端低溫,房間內也始終溫暖如春。

房間的窗戶是雙層結構的源能玻璃,外層玻璃能抵禦宇宙射線和隕石碎片的撞擊,內層玻璃可根據外界光線強度自動調節透明度——白天,玻璃會保持高透明度,讓居住者能透過窗戶欣賞能源星的地貌:遠處的活火山噴吐著岩漿,淡藍色的源能之海在恒星下泛著波光;夜晚,玻璃會自動變暗,減少外界光線乾擾,同時能清晰看到霍格天體的環狀結構在夜空中閃爍,像一道銀色的光環。

靈汐還在第二十層設計了一個兩百平方米的公共活動區。活動區的天花板是可開合的穹頂,按下控製按鈕,穹頂會在一分鐘內完全打開,露出能源星的天空——白天能看到恒星的耀眼光芒,夜晚能欣賞漫天星辰。活動區的地麵擺放著十套用源能晶體打造的桌椅,這些桌椅的表麵能根據人體溫度自動調節觸感,冬天溫暖不冰手,夏天涼爽不燙手。

活動區的角落裡,有一台自動飲品機,內部儲存著用源能泉水製作的各種飲品——清甜的果味水、補充能量的營養劑、帶有淡淡花香的草本茶,甚至還有靈汐嘗試用能源星植物製作的“果汁”。每當夜晚來臨,完成一天作業的蟲族小隊經過特殊馴化的小型輔助蟲族,體型如貓般大小)會聚集在這裡,有的趴在桌椅上休息,有的圍著飲品機打轉;李三與靈汐則會坐在窗邊,有時討論第二天的建設計劃,有時靈汐會用源能投影出地球的風景——蔚藍的大海、翠綠的森林、繁華的城市,讓大家在遙遠的星球上,也能感受到家鄉的氣息。

第三十一層到第四十九層是科研區域,這裡是李三探索遠古機甲文明、研發共生機甲的“實驗室”。整個科研區按功能分為材料研究室、能源實驗室、機甲設計室三個部分,每個部分都配備了先進的實驗設備,大部分設備是從遠古殘骸中修複,再結合現代技術改良而成。

材料研究室裡,最核心的設備是一台“源能光譜儀”。這台儀器的主體呈長方體,長兩米、寬一米、高一點五米,檢測艙能放入直徑五十厘米的樣本。隻需將一小塊金屬或晶體樣本放入檢測艙,儀器就能通過分析樣本的光譜反應,在一分鐘內生成詳細的成分報告,包括元素組成、分子結構、密度、硬度等參數。更厲害的是,它還能模擬不同環境下樣本的性能變化——比如在超高溫、超高壓或強輻射環境中,樣本的強度、韌性會如何改變,都能通過模擬數據直觀呈現。

李三曾用這台儀器分析過一塊從遠古機甲殘骸中找到的生物金屬。檢測結果顯示,這種金屬內部含有一種未知的活性因子,正是這種因子讓金屬具備了與生物組織融合的特性。為了驗證這一結論,他在能源實驗室進行了模擬實驗:將金屬片與培養的人體細胞放在一起,然後注入少量源能。結果發現,金屬片不僅沒有對細胞造成損傷,反而與細胞形成了穩定的連接,細胞甚至能在金屬表麵正常生長。這個發現讓李三興奮了許久——這意味著他離研發出能與人類身體融合的共生機甲,又近了一步。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能源實驗室位於科研區的中間樓層,這裡有十座小型源能反應堆,每座反應堆的輸出功率可調節,最小能提供一千瓦的電能,最大能輸出十兆瓦的能量,用於測試不同設備的能源消耗和轉化效率。李三經常在這裡調整反應堆的參數,研究源能在不同金屬、晶體中的傳輸規律,為改進機甲的能源係統、優化戴森球的能量轉化效率積累數據。有一次,他通過調整反應堆的源能注入頻率,成功將源能轉化為電能的效率提升了5,這個成果後來被應用到了戴森球的能源轉換器上,讓整個戴森球的能源輸出增加了數百萬千瓦。

機甲設計室的中央,矗立著一座巨型全息建模台。這座建模台直徑十米,高兩米,能生成11比例的機甲三維模型。李三隻需戴上特製的源能手套,在空中比劃,就能直接在建模台上繪製共生機甲的設計圖——從機甲的整體框架到內部的每個零件,從能源核行的位置到武器係統的布局,都能實時調整。設計圖完成後,還能通過建模台進行模擬測試,模擬機甲在不同戰場環境下的表現:比如在火山熔岩帶的耐高溫性能、在黑洞引力場中的機動性、被能量武器擊中後的防禦效果等,通過模擬數據不斷優化設計,確保機甲在實戰中能發揮最佳性能。

第五十層是中央指揮室,也是整個能源星的“大腦”。指揮室的地麵比其他樓層高出半米,形成一個環形的操作台,操作台的台麵是一塊巨大的觸控屏,上麵劃分出二十個控製區域,每個區域對應一條生產線或一套防禦係統——左邊第一個區域控製遠程支援機甲生產線,顯示著機甲的生產數量、能源消耗、訓練情況;中間的區域控製超級殲星炮,實時顯示炮身狀態、瞄準參數、能源儲備;右邊的區域控製防禦係統,能查看源能地雷陣、能量護盾發生器、防禦機甲平台的運行情況。

每個控製區域的屏幕上,都跳動著實時數據,紅色數字代表異常,綠色數字代表正常,若是某個參數超出安全範圍,屏幕會立刻閃爍並發出警報。操作台周圍,擺放著二十把高靠背的指揮椅,椅子上裝有生命維持係統,能在緊急情況下為指揮人員提供氧氣和營養,確保長時間作戰時人員不會疲勞。

指揮室的中央,是一座直徑十米的巨型全息投影台。投影台能生成能源星及周邊百萬公裡範圍的三維影像,影像的精度極高,連星球表麵的礦洞入口、飛船的引擎細節都能清晰顯示。影像中的光點代表著各個單位的位置:綠色光點是己方的機甲、蟲族小隊、運輸艦;紅色光點是模擬訓練中的敵方目標;藍色光點是小行星、太空碎片等中立目標。光點的大小代表單位的體型,閃爍頻率代表單位的活躍度,若是己方單位遭遇攻擊,對應的綠色光點會變成紅色並快速閃爍,同時發出語音警報。

當李三站在全息投影台前時,創世神1號戒指會與投影台產生共鳴。戒指上的六維晶體會發出淡金色的光芒,將李三的指令直接轉化為操作信號,傳輸到各個生產線和防禦係統,無需通過操作台手動輸入,大大提升了指令傳達的速度。有一次,模擬訓練中出現“敵方十台機甲突襲遠程支援生產線”的場景,李三通過戒指直接下達指令:“遠程機甲部隊啟動量子狙擊模式,優先攻擊敵方機甲的能源核心;防禦機甲平台派出五台重型攻堅機甲支援,從側翼包抄;能量護盾發生器將強度提升至80,保護生產線核心設備。”

指令下達後的三十秒內,投影台上的綠色光點迅速行動:遠程機甲的炮口開始凝聚能量,代表狙擊準備的淡藍色光環在光點周圍亮起;五台重型攻堅機甲的光點朝著突襲方向疾馳,留下淡綠色的移動軌跡;生產線周圍的能量護盾光點瞬間擴大,形成一道環形的藍色屏障。整個防禦體係的反應速度,比手動操作快了一倍,最終成功在敵方機甲靠近生產線前將其“摧毀”。

站在指揮室的落地窗前,李三能俯瞰整個主基地的全貌——六邊形的基地外牆泛著金屬光澤,中央指揮塔的雷達不停旋轉,遠處的活火山噴吐著岩漿,戴森球在恒星軌道上閃爍著淡藍色的光芒。每當看到這一幕,他都會想起初到能源星時的場景:那時這裡隻有荒蕪的岩層和呼嘯的罡風,而現在,一座鋼鐵堡壘拔地而起,一條條生產線有序運轉,這不僅是他與靈汐、蟲族小隊共同努力的成果,更是人類在宇宙中立足的希望基石。

喜歡超神機甲之文明崛起請大家收藏:()超神機甲之文明崛起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最新小说: 漫畫重啟後,論壇讀者為我哭崩了 年代:穿書八零,軍官老公動心了 在毀滅邊緣開花 夜色拂曉 零域建築師 雪葬紀元 星淵之下:地球的崛起 開局一木筏:大佬的求生日常 山醫逍遙行 漢末三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