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蕭辰!你這個敗家子!又亂花錢!”
濃濃潑婦感的罵聲闖入耳中,蕭辰猛地睜開眼睛。
發現自己正站在一個狹小的客廳裡,手裡拎著幾個塑料袋,裡麵裝著剛買的菜。
眼前,一個五十多歲、顴骨高聳的女人正指著他的鼻子破口大罵,唾沫星子幾乎濺到他臉上。
“嗯?啥情況?”蕭辰下意識地開口。
“記憶來!”
原主自小父母雙亡。
在福利院長大的他,早早便懂得了生活的艱辛與不易。
成年後,他憑借踏實肯乾的性子謀生。
偶然結識了李佳寧,兩人漸生情愫,步入婚姻殿堂。
因原主無親無故,他們選擇“兩顧”的婚姻模式。
婚後與李佳寧的父母——嶽父李保國、嶽母陳秀華同住。
不久後女兒李靈雙出生。
原主本以為終於擁有了完整的家。
卻沒料到這是他半生苦難的開端。
李家父母打從一開始就瞧不上出身貧寒的原主,覺得他配不上自己的女兒。
要不是原主父母雙亡是個孤兒,女兒還非原主不嫁。
哪裡會同意。
在這個家裡,原主的每一筆開銷都成了嶽母陳秀華指責他的理由。
哪怕隻是買幾斤肉改善夥食,陳秀華都會尖著嗓子埋怨:
“買什麼肉?多貴啊!去菜市場等著撿點人家剩下的,不也能吃?”
甚至原主帶她去看病也要被說花冤枉錢。
然而,更諷刺的是。
陳秀華嘴上喊著節儉,身體卻誠實地享受著原主帶來的一切福利。
原主省吃儉用給家裡換的新家電、買的保健品,她用得比誰都勤快。
原主托人好不容易弄到的緊俏食材。
她也從不拒絕,吃得心安理得,轉頭卻依舊對原主的“亂花錢”指指點點。
起初,妻子李佳寧和女兒李靈雙還會站出來幫原主說幾句話,勸陳秀華少些計較。
可隨著時間推移,她們漸漸習慣了這樣的相處模式,默認了陳秀華對原主的苛責。
每當原主想和李佳寧傾訴委屈時。
她要麼借口忙碌回避,要麼輕描淡寫地說“媽就是那樣的人,你彆往心裡去”。
女兒也慢慢不再為他辯解。
為了讓家人滿意,也為了不再被指責“敗家”。
原主咬牙扛起了更重的擔子。
他白天在工地搬磚,晚上去餐館洗碗,淩晨還得去批發市場幫人卸貨。
一天打三份工,每天睡眠不足四小時。
他總想著,隻要自己多掙點錢,家裡經濟寬裕了,嶽母就不會再埋怨他,妻子和女兒也能更看重他。
可現實卻事與願違,他掙的錢越多。
陳秀華的要求就越高,指責也越發頻繁。
甚至覺得原主“就該多乾活”,仿佛他的付出都是理所當然。
無數個疲憊的深夜。
原主躺在冰冷的硬板床上,也曾想過放棄。
想過離開這個讓他窒息的家。
但一想到女兒李靈雙,他就狠不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