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活化角的東牆新開辟了一塊展區,木質展台上架著台老布機。深褐色的機身泛著油光,是歲月和手掌反複摩挲的痕跡;經線緯線在木梭的牽引下交錯,織出半尺多寬的粗棉布,布麵上還留著幾處歪斜的結——那是當年織布人不小心斷了線,又笨拙接好的痕跡。這台布機來自鄰縣的周家村,是76歲的周桂蘭奶奶用了一輩子的家當。
"這機子比我歲數都大。"周奶奶坐在展台旁的藤椅上,手裡攥著個纏線板,上麵繞著青灰色的棉線,線軸轉起來"吱呀"響。她穿著件自織的粗布褂子,領口磨出了毛邊,卻漿洗得乾乾淨淨。"我十三歲就跟著我娘學織布,那時候村裡姑娘出嫁,陪嫁裡要是有台布機,比現在的小轎車還體麵。"她指尖劃過布機的踏板,那裡有個淺淺的凹痕,是她踩了六十多年留下的印記,"你看這踏板,我娘踩過,我踩過,我閨女也踩過,現在她在城裡開服裝廠,說要把這布機當傳家寶。"
布機的木梭裡還藏著個秘密。團隊清理機身時,發現梭子底部有個暗格,裡麵塞著張泛黃的紙條,是1978年的日期,上麵用鉛筆寫著:"今天織完這匹布,給建軍做件新褂子,他要去縣城上學了。"周奶奶說,那是她給兒子準備的學費錢——當年織布換錢,一匹布能換五斤糧票,十匹布才能湊夠學費。"建軍總說,他穿著那件粗布褂子在縣城上學,彆人都笑他土,可他知道,那布上的每根線,都是我半夜起來續的。"
為了讓參觀者更直觀感受織布的過程,團隊在布機旁設了個"體驗區",擺著小尺寸的織布模型,線軸上繞著紅、藍、白三色棉線。周奶奶每天都會來教大家織布,她的手粗糙得像老樹皮,卻靈活得很,木梭在她手裡翻飛,像隻穿花的蝴蝶。"左手提綜,右手送梭,腳踩踏板要勻,"她握著個小姑娘的手,教她把線穿過筘齒,"彆急,線要拉緊,但不能扯斷,就像過日子,得有鬆有緊。"
小姑娘笨手笨腳地學著,線總纏在一起,急得直跺腳。周奶奶就停下手裡的活,給她講自己當年的故事:"我剛學織布時,把經線全弄亂了,我娘沒罵我,就說"拆了重弄,線亂了能拆,日子亂了可不好捋"。後來我織壞了七匹布,才織出第一匹像樣的。"她指著模型上的結,"你看這結,不好看,卻是最結實的地方,就像日子裡的坎兒,跨過去就牢了。"
體驗區的留言本上,很快堆滿了密密麻麻的字。有個剛畢業的設計師寫道:"以前總覺得機器織的不整齊,今天才發現,手織布上的小瑕疵,才是最動人的設計——那是人的溫度啊。"她畫了張設計圖,把粗布的紋理和現代時裝結合,旁邊寫著"下周去周家村收布,做個"經緯"係列"。
有對年輕夫婦帶著剛滿周歲的孩子來,丈夫笨拙地坐在織布機前,妻子舉著手機錄像,周奶奶在一旁指揮:"腳再用點力......對嘍,梭子要走直線......"孩子被布機"哢嗒"聲逗得咯咯笑,伸手去抓飛舞的棉線。妻子笑著說:"等他長大了,就給他看這段視頻,告訴他人的手能織出比機器更暖的布,因為手裡攥著心思呢。"
周家村的婦女們也來了,她們拎著自家織的粗布,有印著藍花的被麵,有帶著條紋的頭巾,在展區角落擺了個"布市"。"以前覺得這手藝不值錢,"村支書的媳婦說,"現在城裡人開車來買,說我們的布"能聞到陽光的味道"。上周還跟城裡的民宿簽了合同,給他們做床單,按周奶奶教的法子,每床被單角都繡個小太陽。"
周奶奶的閨女周敏也來了,她穿著剪裁合體的西裝,卻蹲在布機旁,像小時候那樣幫母親續線。"我把廠裡的機器停了三台,專門騰出車間做手織布,"她說著,從包裡掏出件樣品——粗布上繡著精致的蘇繡,傳統與現代的碰撞,驚豔了在場所有人,"這是用我媽織的布做的,下個月去參加國際時裝周,我要告訴全世界,中國的老布機,能織出最時髦的花。"
傍晚的陽光透過窗戶,照在老布機上,棉線在光線下泛著淡淡的金芒。周奶奶踩著踏板,木梭"嗖嗖"穿過經線,粗布一點點變長,像條流淌的河。展廳裡的人漸漸散去,隻剩下織布的"哢嗒"聲,和周奶奶輕輕哼唱的老歌:"線兒長,線兒密,織出日子甜如蜜......"
閉館前,誌願者發現布機上多了塊新織的布,上麵用紅線繡著行小字:"經緯交織,是布,也是日子。"周奶奶說,那是她給明天來參觀的孩子們留的禮物——讓他們知道,那些看得見的線,和看不見的心思,總能織出最溫暖的時光。
喜歡星辰與你相約請大家收藏:()星辰與你相約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