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耕智腦站旁的新棚子比想象中熱鬨。“共享工坊”的木牌剛掛了三天,長桌上就擺滿了各式工具——磨得鋥亮的修枝剪、型號不一的嫁接刀、纏著膠帶的小型播種器,還有台村民捐的二手3d打印機,正“嗡嗡”打印著一個塑料灑水壺配件,旁邊堆著幾個試做的樣品,有歪歪扭扭的,也有精致光滑的。
一、閒置農具的“新生之旅”
“李嬸,你家的嫁接刀借我用下,”王大哥拿著登記本走進來,他今天要給桃樹換頭,急需一把鋒利的刀。李嬸從工具堆裡翻出把銀亮的刀遞過去:“記得用後消毒再還,我下午要接李樹穗子,彆給我弄鏽了。”王大哥在本子上寫下名字、日期和用途,笑著應道:“放心,上次借的修枝剪都給你磨出刃了。”
牆上的掛鉤上,掛著十幾件貼了標簽的農具:“張家用過的噴霧器,噴頭略堵”“李家閒置的鋤頭,木柄新換”“王家捐的卷尺,量程5米”。登記本上密密麻麻記著借還記錄,最近一條是:“6月18日,趙六借走除草機,用於玉米地除草,預計歸還時間6月20日”。
“以前誰家都堆著幾件用不上的農具,占地方還浪費,現在集中起來共用,方便多了。”負責管理工具的劉叔說。上周,他把村民捐的十多件舊農具送去鎮上修補,花了50元,回來後大家湊錢平攤,“比誰家買新的都劃算”。
工坊的角落裡,有個“農具修複角”,擺著銼刀、砂紙、螺絲刀。村民可以自己動手修農具,修不好的就登記到“待修”欄,等著鎮上的手藝人每月來一次集中修理。李大叔昨天在這裡修好了自家的播種器,省下了買新的錢:“就是彈簧鬆了,緊一緊還能用三年。”
二、技術共享的“互助網絡”
長桌另一頭,幾個婦女圍著台小型烘乾機忙碌。張嬸把剛摘的金銀花倒進去,按了下“花茶模式”,屏幕上顯示“溫度45c,時間3小時”——這機器是村裡20戶人家合資買的,誰家有少量乾貨需要烘乾,都能來用,按斤算電費就行,每斤隻要2毛錢。
“上次用它烘的菊花茶,顏色黃亮,比太陽曬的香多了,在鎮上賣價高了三成。”劉嬸邊說邊掏出手機,點開“智農互助圈”小程序,上傳了張金銀花的照片,配文“今日烘乾批次,色澤佳,50元斤,需要的接龍”,底下很快跳出幾條回複:“給我留半斤”“算我一份,送朋友”。
這個小程序是小林幫忙開發的,分“工具共享”“技術互助”“產品代售”三個板塊。有人在上麵問“黃瓜尖發黃怎麼辦”,很快就有種植能手回複;有人說“家裡的番茄熟了吃不完”,立刻有餐館老板聯係采購。上周,王大哥在上麵發起“聯合采購化肥”,湊了30戶人家,從廠家直接進貨,每噸便宜了80元。
工坊的牆上掛著塊電子屏,滾動顯示著互助信息:“王家有多餘的玉米種,可換綠豆種”“趙家有閒置蜂箱,免費借新手試用,需簽養護協議”“周六上午9點,邀請張技術員來講草莓種植,有空的接龍”。屏幕下方,幾個年輕人正圍著那台3d打印機,其中一個舉著剛打印好的配件:“你看這灑水壺嘴,跟原裝的一樣,比買新的省了20塊,還能按自己的需求改形狀。”
三、從“各顧各”到“抱團乾”
棚外的空地上,幾個孩子拿著共享的風箏跑來跑去,風箏線軸是用舊光盤和木棍改造的,也是工坊裡的“成果”。李大叔蹲在工坊門口,給新來的土壤傳感器換電池,旁邊放著村民湊錢買的工具箱,誰的農具壞了,都能來這裡找零件修。
“以前總覺得自家的東西金貴,舍不得借,怕弄壞了說不清。”王大哥拿著修好的桃樹穗子往外走,回頭說道,“現在才知道,互通有無比啥都強。上次我家的收割機壞了,借張叔家的用,沒耽誤收割;他家收玉米時,我去幫忙,人多乾活快。”
工坊裡漸漸形成了不成文的規矩:借工具要愛護,用共享設備要打掃,誰有技術就主動教,誰有困難大家幫。上周,劉嬸家的葡萄遭了霜黴病,在互助圈一發消息,當天就有五戶人家來幫忙噴藥,保住了大半收成。
傍晚的陽光透過棚頂的縫隙,在工具上灑下斑駁的光影。小林在統計今天的互助數據:“工具借出12件,烘乾花茶15斤,技術問答8條,成功交易3筆。”她準備把這些數據打印出來貼在牆上,讓大家看看互助帶來的好處。
遠處傳來智腦站的播報聲,說明天天氣好,適合收割早稻。工坊裡的人開始商量著聯合收割,你家出勞力,我家出機器,他家管運輸,分工清清楚楚。共享的不隻是工具和技術,更是那份守望相助的鄉情,在數字時代的田埂上,開出了新的花。
喜歡星辰與你相約請大家收藏:()星辰與你相約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