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頭老槐樹下的廣播站又響了,熟悉的鄉音裡混著輕快的電子提示音:“今日點播:李大爺為在深圳務工的兒子點一首《故鄉的雲》,附留言‘家裡的麥子收完了,畝產1200斤,比去年多收150斤,你彆惦記’。”
廣播站的新設備是村裡數字文化站配的,站長是剛畢業回來的大學生小林。她正對著觸屏終端操作,屏幕上滾動著村民的點播信息:“王嬸想給上海的孫女發段視頻,內容:菜園裡的茄子結了”“張叔需要點播《采茶舞曲》,送給同村在杭州開茶館的侄女”“周奶奶想錄段話給孫子:‘彆總熬夜,家裡的雞蛋給你留著’”。
一、聲音裡的牽掛與慰藉
“以前寄封信得等半個月,現在點開‘鄉音連線’,想說話想看看家裡,隨時都能接上。”來點播的張叔湊過來看,屏幕上他在上海打工的兒子正揮著手,背景是高樓大廈,“你看這小子,說上周剛漲了工資,還問家裡的老黃牛好不好。”
小林點開視頻連線功能,鏡頭對準不遠處的牛棚,老黃牛正嚼著草料。張叔的兒子在那頭笑著說:“爸,黃牛看著比去年壯實,您彆總牽著它犁地,雇個機器多省勁。”張叔罵了句“你懂啥,機器哪有牛仔細”,眼裡卻笑出了褶子。
廣播站的角落裡,擺著個“鄉愁信箱”,是個刷著紅漆的木盒子,裡麵塞滿了在外村民的留言紙條。小林會定期把這些紙條錄入係統,生成電子語音播報。“今天念的這條是廣東的小陳寫的:‘媽,您上次教我做的辣椒醬方子記不清了,能不能讓廣播站播一遍步驟?’”話音剛落,王嬸就舉著手喊:“我會!我來說步驟,讓小林錄下來發給他!”
王嬸對著話筒講得仔細:“辣椒得選紅透的,曬半乾再剁,薑末要多放,鹽按一斤辣椒一兩鹽的比例……”小林把這段話錄成音頻,上傳到“鄉音庫”,標注“小陳媽媽的辣椒醬方子”,這樣小陳隨時能聽,其他村民也能借鑒。
二、屏幕兩端的家鄉與遠方
傍晚時分,廣播站的燈光亮了起來。屏幕上顯示著今日數據:接了23通視頻連線,播了15條鄉音留言,幫6戶村民傳送了農作物照片。小林整理著設備,聽見喇叭裡傳來李大爺的聲音,他正對著鏡頭給兒子看新收的麥粒:“你看這顆粒,飽滿著呢,家裡啥都好,你安心乾活……”
信號那頭,深圳的出租屋裡,年輕人舉著手機,鏡頭裡是熟悉的老槐樹和父親的笑臉,眼眶悄悄紅了。他剛發了工資,想給家裡買台新洗衣機,正通過廣播站的“代購通道”讓小林幫忙下單——這是廣播站新增的服務,幫不會網購的村民買東西,幫在外的年輕人給家裡寄物品。
“上周幫趙哥給家裡寄了台電風扇,他說他媽總舍不得開空調,吹風扇正好。”小林翻著代購記錄說,“還有人讓我幫忙拍村裡的晚霞、稻田,說想家的時候就看看。”廣播站的硬盤裡,存著幾百段這樣的視頻:春天的油菜花田、夏天的荷塘、秋天的穀堆、冬天的雪景,成了在外遊子的“電子鄉愁”。
牆上的電子屏分三個板塊:“鄉音點播”“視頻連線”“家鄉影像”。“家鄉影像”裡,有村民自拍的“鄉村日常”:有人在田埂上追雞,有人蹲在灶台前蒸饅頭,有人在曬穀場揚場……這些帶著泥土味的畫麵,在短視頻平台上竟有了不少粉絲,有人留言:“這才是真正的生活,比濾鏡裡的鄉村真實多了。”
三、數字時代的鄉土溫情
廣播站的“鄉音課堂”每周開兩次,教老人用智能手機。張奶奶上周學會了跟城裡的孫子視頻,現在每天早上都要捧著手機說上半小時:“你看院裡的石榴紅了”“你爺爺又去河邊釣魚了”。孫子則通過屏幕教張奶奶用“買菜app”,說:“奶奶,您想吃啥直接點,第二天就送到村口的智腦站,不用麻煩鄰居了。”
中秋前,廣播站發起“雲上團圓”活動,把在外村民的視頻祝福剪輯成短片,在村頭的大屏幕播放。畫麵裡,有穿著工裝的年輕人舉著月餅說“想家”,有抱著孩子的媳婦給公婆磕頭,有學生模樣的姑娘展示獎狀說“沒給家裡丟臉”。台下坐著的老人小孩仰著頭,笑著笑著就抹起了眼淚。
“以前總覺得數字這東西冷冰冰的,”李大叔看著屏幕裡兒子的臉,跟旁邊的人說,“現在才知道,它能把人心拉得這麼近。”晚風拂過老槐樹,廣播站的燈光透過窗戶,在地上投下溫暖的光斑,裡麵浮動著鄉音、笑聲,還有跨越千裡的牽掛。
喜歡星辰與你相約請大家收藏:()星辰與你相約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