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場雪落下來時,“麥語燈籠鋪”的屋簷下掛了串紅燈籠,麥秸骨架裹著紅棉紙,雪粒子落在上麵,簌簌地化在暖光裡,像給燈籠鑲了層銀邊。
陳陽正在給燈籠換ed燈芯,小虎蹲在旁邊整理訂單,鼻尖凍得通紅:“陽哥,城裡的咖啡館一下子訂了五十盞,說要做‘暖冬主題’裝飾,還特意叮囑要加香包——就用咱村的乾麥秸和野菊花。”
“香包得讓李奶奶她們幫忙做,”陳陽把換好的燈芯試亮,暖黃的光透過紅棉紙,在雪地上映出片小小的紅暈,“告訴嬸子們,麥秸要曬得乾透,野菊花挑花苞飽滿的,彆摻碎葉。”
正說著,門簾被掀開,帶進股寒氣。進來的是鎮上的郵遞員,懷裡抱著個大紙箱,跺著腳上的雪笑:“你們的燈籠火到鄰縣了!這是那邊超市寄來的樣品,說想仿你們的樣式,問能不能合作。”
紙箱裡是幾個塑料燈籠,印著粗糙的麥秸圖案,掂在手裡輕飄飄的。小虎撇撇嘴:“這哪是麥秸燈籠,連麥香都沒有。”
陳陽卻看得仔細,指著塑料骨架上的接口:“他們學了咱的方形設計,就是少了麥秸的韌勁。”他拿出紙筆,“回複他們可以合作,但必須用咱村的麥秸,由咱的手藝人指導加工,不然寧可不做——不能砸了‘麥語’的牌子。”
郵遞員臨走前,買了盞“雪夜麥場”燈籠:“給我娘捎的,她說去年看你們的燈籠照片就念叨,說這光看著比電暖器還熱乎。”
一、暖光裡的鄉村暖意
麥香村的冬日比鎮上冷,李奶奶卻總愛坐在工坊門口編燈籠穗子。她的膝頭放著個竹筐,裡麵是染成各色的麥秸,手指繞著線,穗子在她腿上慢慢變長,像串會生長的陽光。
“奶奶,天這麼冷,咋不在屋裡編?”陳陽送訂單回來,裹緊了棉襖問。
李奶奶舉起手裡的穗子笑:“在這兒能曬著太陽,編出來的穗子都帶著暖乎氣。你看這麥秸,經了霜雪才更挺實,編出來的燈籠不軟塌。”她指著牆角堆的麥秸捆,“都是王大伯挑的‘過冬稈’,埋在麥場的土裡藏了半月,抗凍!”
工坊裡,幾個嬸子正忙著做香包。乾麥秸和野菊花混在一起,香氣漫了滿室。張嬸拿起個縫好的香包聞了聞:“這味兒比城裡的香水好聞,上次給我姑娘寄了兩個,她說放衣櫃裡,衣服都帶著麥香。”
王大伯推門進來,跺掉鞋上的雪,手裡拎著個布包:“剛從地裡刨的紅薯,蒸了一鍋,給大夥墊墊肚子。”他看著牆上掛的燈籠,突然說,“前兒夜裡,村西頭的老井凍住了,我提著你們做的燈籠去刨冰,那光透過雪照在井台上,亮得很,心裡也不慌了。”
二、訂單裡的冬日故事
燈籠鋪的“故事角”添了個暖爐,留言簿旁堆著客人送的手作小物:有城裡孩子畫的雪人燈籠,有繡著麥秸圖案的杯墊,還有位作家留下的短句:“麥秸燈籠的光,是冬天裡最軟的被子。”
有位媽媽帶著生病的孩子來,選了盞“星空麥場”燈籠。孩子裹著厚厚的棉襖,指著棉紙上的星星說:“媽媽,這星星會跟著燈籠動嗎?”陳陽點亮燈籠,慢慢轉動,牆上的星影真的像在跑,孩子立刻笑出了聲。
“這是他生病以來第一次笑,”媽媽紅著眼圈說,“醫生說多看看溫暖的東西好,你們的燈籠比動畫片還有用。”她在留言簿上寫:“願這光陪著孩子,像麥香村的麥子一樣,冬天蓄力,春天發芽。”
陳陽把這段留言讀給工坊的嬸子們聽,李奶奶抹了抹眼角:“給這孩子再送個小燈籠吧,用最軟的麥秸紮,彆紮著他的手。”
城裡的訂單裡,常有暖心的備注:“給養老院的老人用,麻煩把提手做粗點”“要十盞‘全家福’燈籠,棉紙上想印上我家的照片”“請在燈籠裡放張麥香村的雪景照,想讓孩子知道冬天的鄉村什麼樣”。
小虎把這些備注分類記在本子上,特意標了“加急”:“陽哥,你看這單,客戶說要給山區的孩子寄燈籠,那邊冬天沒暖氣,想讓光暖和暖和他們。”
陳陽看著訂單,突然想起村裡的小學:“咱也給村裡的孩子做批燈籠吧,就用他們自己畫的圖案,冬至那天掛在教室裡,比煤爐還暖。”
三、雪夜裡的流動星光
冬至前夜,雪下得緊。陳陽和小虎趕著驢車回村,車上裝著給孩子們的燈籠和給老人的煤。驢車碾過積雪,咯吱咯吱響,車旁掛著的兩盞麥語燈籠,光在雪霧裡暈開,像兩顆會走的星星。
“陽哥,你看前麵!”小虎突然指著村口,雪地裡有片晃動的光,走近了才看清,是李奶奶帶著幾個孩子,舉著燈籠在等他們。
“可算回來了,”李奶奶把手裡的熱湯遞過來,“孩子們說要給你們照路,早早就在這兒等著了。”孩子們舉著自己做的小燈籠,雪落在他們的帽簷上,睫毛上結著霜,眼睛卻亮得像燈芯。
驢車進村時,家家戶戶的門口都掛起了麥秸燈籠,暖光從門縫、窗縫裡漏出來,把雪夜的村子照得像片發光的麥場。王大伯站在老槐樹下,舉著燈籠笑:“咱村的麥子今年收成好,燈籠也亮得齊,這日子啊,就像這光,一年比一年暖。”
陳陽看著這滿村的光,突然明白,麥語燈籠的暖,從來不止是燭火的溫度,是手藝人指尖的力道,是城鄉人心裡的牽掛,是寒冬裡你照著我、我暖著你的那份實在。
雪還在下,燈籠的光在雪地裡淌,像融化的金子。小虎抱著給孩子的燈籠,跟著光往學校走,他的影子被拉得老長,和燈籠的影子疊在一起,像株在雪地裡紮根的麥子,正悄悄積蓄著春天的力量。
喜歡星辰與你相約請大家收藏:()星辰與你相約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