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第一縷晨光爬上麥香村的麥秸垛時,陳陽正在燈籠鋪的院子裡鋪開張巨大的世界地圖。地圖上用紅筆圈出了十幾個城市,從北京、上海到巴黎、紐約,每個圈旁都標著數字——那是麥秸燈籠的出口數量。
“紐約的客戶說要在時代廣場掛咱的燈籠,”小虎舉著平板電腦跑過來,屏幕上是客戶發來的效果圖:百老彙的霓虹燈下,麥秸燈籠與聖誕燈串交相輝映,上麵印著的“麥香村”字樣格外醒目。“他們還想讓李奶奶錄段祝福視頻,在大屏幕上播放呢。”
李奶奶正坐在門檻上編麥秸,聞言停下了手裡的活計,銀絲般的頭發在晨光裡泛著光:“錄視頻?我說啥呀?”陳陽笑著幫她理了理麥秸:“就說‘歡迎來麥香村,我教你們編燈籠’。”李奶奶被逗笑了,手裡的麥秸在她掌心翻出朵小花:“行,隻要能讓更多人知道麥秸的好,我老婆子也當回‘網紅’。”
一、帶著麥香的跨國訂單
巴黎的客戶要求燈籠上繡法語詩句,陳陽請鎮上的中學老師翻譯後,讓王大伯用麥秸繡在燈籠麵。“‘麥浪翻滾時,故鄉的燈在等你’,”王大伯念叨著詩句,麥秸在他手中靈活如線,“這活兒得用最細的麥秸,不然繡不出字母的彎勾。”他麵前擺著二十種不同粗細的麥秸,都是按陳陽的要求提前挑選好的。
東京的訂單更特彆,客戶要“和紙麥秸混合燈籠”,用日本和紙做襯裡,麥秸編外層,寓意“中日手作的相遇”。陳陽帶著樣品去上海參加中日文化交流會時,日本手工藝人驚歎於麥秸的韌性:“我們用燈芯草編東西,沒想到麥秸也能這麼結實。”陳陽趁機邀請他們來麥香村:“秋天來最好,能親眼見麥子收割,麥秸剛下來時的韌勁,是存放的麥秸比不了的。”
二、麥秸實驗室的新發現
張技術員的實驗室裡,擺滿了麥秸樣本。他用顯微鏡觀察不同產地的麥秸纖維,發現麥香村的麥秸因為土壤裡含硒,纖維強度比其他地方高30。“這就是咱的核心競爭力,”他指著檢測報告對陳陽說,“可以申請地理標誌產品,就像法國葡萄酒的產區保護一樣,隻有麥香村的麥秸燈籠,才能叫‘麥語’牌。”
陳陽立刻聯係了農業部門,工作人員來取樣檢測時,被工坊裡的場景震撼了:“原來麥秸能做這麼多東西,不光是燈籠,還有筆記本、裝飾畫、甚至手機殼。”張技術員拿出個麥秸纖維做的手機殼,硬度測試達到了軍工標準:“我們和大學合作研發了麥秸複合材料,比塑料環保,比金屬輕便,下個月就能量產。”
三、村裡的“小小手作外交家”
李奶奶的麥秸課開到了縣裡的國際學校。一群金發碧眼的孩子圍著她,學編最簡單的麥秸戒指。“這是送給媽媽的禮物,”七歲的法國小男孩用生硬的中文說,他手裡的戒指歪歪扭扭,卻被李奶奶誇“比商店買的金戒指還珍貴”。孩子們的老師是位漢學家,她在朋友圈發了課堂照片,配文“最樸素的材料,最動人的情誼”,引來不少外國友人點讚,其中就有紐約訂單的客戶。
“他們想邀請李奶奶去紐約辦工作坊,”陳陽看著這條留言笑了,“奶奶,敢不敢坐飛機去大洋彼岸?”李奶奶拍了拍手裡的麥秸:“有麥秸在,我就不怕。到了那邊,我教他們用當地的材料編燈籠,比如玉米皮、蘆葦,手作的道理都是相通的。”
四、麥秸地圖的新坐標
當紐約時代廣場的大屏幕播放李奶奶的視頻時,麥香村的村民們正圍在村委會的電視前觀看。李奶奶穿著新做的藍布衫,手裡舉著剛編好的燈籠:“我叫李翠花,來自中國麥香村,這是麥秸做的燈籠,它不發光,但能照亮心裡的路。”屏幕上隨之出現麥香村的航拍圖,麥浪裡的燈籠鋪像顆跳動的心臟。
陳陽的手機被訂單信息刷屏了,倫敦、悉尼、裡約熱內盧……世界地圖上的紅圈越來越多。他突然想起剛創業時,老周叔說的“麥秸能編出全世界”,當時隻當是句玩笑,現在看來,老輩人的話裡藏著樸素的真理:真正的手作沒有國界,就像麥秸能在任何土壤裡紮根一樣。
小虎突然指著天空喊:“看,飛機!”一架客機從頭頂飛過,航向正是紐約的方向。陳陽知道,那架飛機上沒有麥香村的人,但有他們編的燈籠,有李奶奶的祝福,有麥秸裡藏著的中國鄉村故事。
夜幕降臨時,村裡的燈籠依次亮起,從燈籠鋪到小學,從村委會到家家戶戶的門口,連成一片溫暖的光海。陳陽站在地圖前,用紅筆在麥香村的位置畫了個太陽,光芒四射,照亮了所有紅圈——那是麥秸的旅程,也是鄉村文明走向世界的腳印。
喜歡星辰與你相約請大家收藏:()星辰與你相約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