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館邂逅之後的好幾天,淩悅的生活,看似一切如常,
但隻有她自己知道,內心那片常年維持著,理智平靜的湖麵,
被投入了一顆名為“程硯安”的石子,正蕩漾著層層疊疊、難以平息的漣漪。
多年來,她關於生命、能量、自然的所有奇特感知和思考,都像被鎖在無形的保險箱裡。
與家人的交流更多是,出於安全和引導,是一種守護性的默契,而非純粹的思想碰撞。
而程硯安,這個幾乎陌生的學長,卻在一個下午,用他嚴謹又充滿想象力的思維,輕輕叩響了這個保險箱。
他不僅沒有視她的某些想法,為無稽之談,
反而稱之為“寶貴的直覺”,這種被理解、甚至被欣賞的感覺,
像一道光,照進了她孤獨探索的精神世界,帶來一種近乎顫栗的喜悅。
然而,這喜悅很快被冰冷的現實感衝刷。
程硯安的欣賞,是基於她精心包裝後,的“學術直覺”和“獨特視角”。
他看到的,是水中的月亮,清澈明亮,吸引人想要靠近,但那隻是真實月亮的倒影。
她的核心秘密,那輪真實的月亮,永遠無法浮出水麵。
這種認知帶來一種深沉的悵惘,他們可以無限接近思想的共鳴點,
但中間永遠隔著一層無法穿透的玻璃。
更讓她警惕的是,程硯安本人,就是那麵過於清晰的鏡子,
他的敏銳足以照出,她偽裝上的任何一絲裂痕。這份吸引力本身,就構成了最大的風險。
拋開能力與秘密,淩悅也是一個正值青春的少女。
程硯清俊的樣貌、沉穩的氣質、專注學術時散發的魅力,不可能不引起,她一絲微妙的好感。
在某個瞬間,她或許也幻想過,如果沒有這沉重的秘密,
她是否可以像普通女孩一樣,坦然接受一份,來自優秀學長的欣賞,
甚至發展出一段,單純美好的校園戀情。
但這念頭剛一冒頭,就被她理智地掐滅了。
這短暫的幻想,反而更深刻地提醒了,她與“正常”世界之間的距離。
之後,她刻意地將程硯安定位為“值得尊敬的學長”和“有益的學術交流對象”,
主動給剛剛萌動的好感,劃定了嚴格的界限,不允許自己沉溺其中。
她刻意地避免和程硯安單獨相處,在公開場合的言行,也更加謹慎。
她增加了在靈泉空間獨處的時間,不僅是為了穩定能力,更是為了撫平內心的躁動。
幾天後,內心的漣漪漸漸平息,湖麵恢複了,表麵的平靜。
但湖底之下,某些東西已經悄然改變。
大二暑假前,生命科學學院的野外實習,如期在雲霧繚繞的南嶺山區進行。
隊伍深入植被茂密的穀地,進行植物多樣性樣本采集。
程硯安作為經驗豐富的大四學長,主動承擔了,風險較高的崖壁區域采樣任務。
意外發生在午後。
程硯安為了采集,一株罕見的蕨類樣本,腳下踩到鬆動的岩石,
身體瞬間失去平衡,沿著陡坡滑落下去,幸虧被幾叢灌木擋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