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最後一個周末,清晨五點半,市郊的“魚悅”垂釣基地還籠罩在薄霧中,但停車場已經幾乎停滿。來自全省各地的釣魚愛好者們早早聚集於此,每個人的臉上都帶著朝聖般的虔誠與期待。陳遇、莉莉和毛蛋擠在人群中,看著眼前這番景象,都不由自主地緊張起來。
“我的天,這麼多人!”毛蛋壓低聲音,“聽說這次隻招三十個學員,外麵至少來了兩百多人想旁聽。”
莉莉踮起腳尖張望:“看那邊,那不是省釣協的王副會長嗎?他也來聽課?”
陳遇沉默地觀察著,注意到人群中不乏白發蒼蒼的老者,也有幾個穿著職業釣手服裝的年輕人,每個人的裝備都價值不菲。
六點整,垂釣基地的大門準時打開。工作人員嚴格核對學員證,將三十名正式學員引到最前排的專用座位,其他人隻能在外圍圍觀。程曉風的助手開始分發厚厚的培訓手冊,封麵印著“程曉風釣魚體係核心精要”。
六點三十分,一個身影準時出現在講台上。程曉風今天穿著一件樸素的灰色釣魚衫,下麵是條多口袋釣魚褲,腳蹬一雙沾著些許泥點的溯溪鞋。他看上去五十歲上下,身材精乾,膚色是長年日曬留下的古銅色,最引人注目的是那雙眼睛——銳利如鷹,仿佛能洞穿水麵直達魚情。
“各位釣友,早上好。”程曉風開口,聲音不大卻極具穿透力,現場頓時鴉雀無聲。“感謝大家遠道而來。在開始之前,我想先問一個問題:你們為什麼來這裡?”
台下響起零星回答:“學技術!”“想釣更多魚!”“成為高手!”
程曉風微微點頭,又搖搖頭:“這些答案都對,但也都不對。今天第一課,我不教你們如何調漂,不教你們如何配餌,我要先和大家分享我四十年來總結的釣魚理念。”
他打開ppt,第一頁隻有四個大字:“道、法、術、器”。
“這是我對釣魚理解的四重境界。”程曉風緩緩道來,“‘器’是最低層次,追求裝備的精良;‘術’是第二層,學習具體的技巧;‘法’是第三層,掌握釣魚的規律和方法;而‘道’,是最高境界,是對釣魚本質的理解,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哲學。”
台下鴉雀無聲,連最躁動的學員都安靜下來。
“很多人終其一生都在‘器’的層麵打轉,”程曉風繼續說,“認為買了最貴的竿,用了最神奇的餌料,就能成為高手。這是最大的誤區。”他拿起一瓶市麵上炒到天價的小藥,“這東西真那麼神奇?我告訴你們,在不對的魚情下使用,它還不如一勺白糖。”
陳遇心中一震,前世的自己不就是沉迷於裝備的更新,卻從未思考過更深層次的東西嗎?
程曉風切換到下一張ppt,上麵是“係統性思維”五個字。
“釣魚是一個係統工程。”他詳細解釋道,“水溫、氣溫、氣壓、光照、風向、水質、季節變化……所有這些因素共同決定了魚的行為模式。你的調漂、餌料、釣法,都必須建立在對這個係統的準確判斷上。”
他舉例說明:“比如春季升溫期,淺水區水溫上升快,微生物和浮遊生物活躍,魚類會從深水向淺水遷移覓食。這個時候,你應該選擇淺灘、水草區,使用腥香型餌料,調漂偏靈。但如果突然來了一場冷空氣,水溫驟降,魚又會退回深水,你的整個策略都要調整。”
接下來,程曉風提出了他的核心理論:“魚情判斷三段論”。
“第一段:預判。根據季節、天氣、水域特點,提前判斷魚可能在哪裡,可能喜歡什麼味型。
第二段:驗證。通過試釣,驗證你的預判是否正確。
第三段:調整。根據實際魚情,精細調整你的釣法。”
他特彆強調:“很多釣友隻會生搬硬套彆人的配方和調漂數據,從不思考為什麼。記住:沒有萬能的神藥,隻有最適合當時當地魚情的方法。”
程曉風隨後分享了“節奏控製理論”:“釣魚要有自己的節奏,不能被動地等魚。通過頻率性的拋竿、逗引,在水下形成餌料霧化區,吸引魚群並讓它們保持興奮狀態。”
最後,他談到了心態修煉:“釣魚最終修煉的是心性。急躁的人釣不好魚,因為你會錯過很多細微的信號;貪婪的人也釣不好魚,因為你總想一次釣儘,卻不懂得可持續的道理。”
他講了一個故事:年輕時他曾為了突破瓶頸,在湖邊連續坐了七天,不是為了釣多少魚,而是為了觀察不同天氣、不同時段下魚的活動規律。“那七天我的漁獲很少,但獲得的認知提升,卻超越了過去七年。”
三個小時的課程轉眼結束,程曉風最後說:“理念是方向,技術是工具。方向錯了,再好的工具也到不了目的地。希望今天的課程能幫助大家建立正確的釣魚觀。”
台下爆發出雷鳴般的掌聲。許多老釣手感慨:“聽君一席話,勝釣十年魚!”
陳遇深深吸了口氣,感覺自己對釣魚的認識被徹底刷新了。他翻開筆記本,在第一頁鄭重寫下:“釣魚之道,在於明理;明理之後,術方可為。”
莉莉輕聲說:“原來釣魚有這麼深的學問…”
毛蛋撓撓頭:“我得好好消化一下,感覺以前都在瞎釣。”
程曉風的理念如同一顆種子,在這些熱愛釣魚的人心中生根發芽,為後續的技術學習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喜歡重釣人生路請大家收藏:()重釣人生路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