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教授的新型環氧樹脂技術,如同在“旭遇”緊繃的弓弦上,又增加了一分充滿不確定性的張力。實驗室數據的優異與工業化放大的巨大鴻溝,讓這次合作既像是一次豪賭,又像是一次不得不為的突圍。
會談後的第二天,陳遇便召集了核心團隊,詳細傳達了與王教授會談的情況。
“……情況就是這樣。王教授的技術,在低溫固化速度和韌性方麵,確實有顯著優勢,原料成本也更低。但缺點是粘度偏高,可能影響纖維浸潤效率,而且高溫長期穩定性數據還不充分。”陳遇將王教授提供的資料複印件分發給眾人。
孫宇快速瀏覽著數據,眼鏡片後的目光專注:“粘度問題可以通過優化攪拌工藝或添加稀釋劑解決,但需要實驗。高溫穩定性是關鍵,如果達不到深圳王總的要求,這項技術對當前訂單的意義就打折扣了。”
李文博補充道:“而且,更換樹脂體係意味著我們的整個工藝參數,包括溫度、壓力、時間,甚至界麵處理劑都可能需要重新調整和驗證。這需要時間,而我們最缺的就是時間。”
毛蛋撓著頭:“遇仔,這風險是不是太大了點?萬一折騰半天,最後發現不行,或者周期太長,咱們現有的訂單可就懸了。”
“我知道風險。”陳遇目光掃過眾人,“但大家想想,我們現在用的樹脂,價格被‘漁火’暗中影響,供應隨時可能出問題。就算勉強維持,也是仰人鼻息。王教授的技術,雖然不成熟,但主動權掌握在我們自己手裡。成功了,我們不僅能擺脫束縛,甚至可能形成新的技術優勢。”
他頓了頓,看向王小虎和陳平:“爸,虎子,車間這邊,能不能擠出一點產能,哪怕是一個小熱壓罐,專門用來做新樹脂的工藝試驗?在不影響正常訂單生產的前提下。”
陳平師傅沉吟片刻,與王小虎交換了一個眼神,點了點頭:“可以。把原來那台小的實驗罐清理出來,專門做這個。我來盯著,讓劉師傅配合,他心細。不過遇仔,試驗用料可不能省,該做的測試一樣不能少。”
“這是自然。”陳遇鬆了口氣,父親的支持至關重要。“文博,孫宇,試驗方案由你們主導製定,需要什麼檢測設備,儘快列出清單。毛蛋哥,你負責和王教授那邊保持溝通,確保實驗室原料和技術支持的及時性。”
他又看向周凱和趙強:“凱子,強子,你們那邊也不能停。餌料項目是意外的驚喜,也是我們分散風險、積累現金流的的重要一環。設備儘快到位,小批量試生產要跟上,市場反饋第一時間收集。”
趙強拍著胸脯:“遇哥你放心!炒鍋和攪拌機已經訂了,過兩天就到!包裝設計凱子哥也弄了幾個方案,俺覺得都挺帶勁!”
周凱也信心滿滿:“線上推廣方案我已經有眉目了,主打‘古法新製、天然環保’,正好切合現在的健康潮流。等產品出來,我先在幾個核心釣友群裡做口碑營銷。”
任務再次分解下去,每個人都感受到了雙線作戰的壓力,但也激發出了更強的鬥誌。基地仿佛一個高效的蜂巢,不同工位圍繞著不同的核心,忙碌卻有序地運轉起來。
新型樹脂的工藝試驗並不順利。第一批小樣試製,就因為粘度問題導致纖維浸潤不均,出來的板材性能甚至不如現有產品。李文博和孫宇泡在實驗室裡,反複調整稀釋劑比例和攪拌速度。陳平師傅和劉師傅則根據經驗,對模具的流道設計提出了改進意見。一次次失敗,一次次調整,車間的角落裡堆滿了不合格的試驗品。
與此同時,深圳王總那邊的催問也愈發急切。林莉每天都要耐心地與對方溝通進展,解釋因為原料和工藝優化需要時間,希望對方能理解並寬限幾日。她的專業和誠懇,暫時穩住了客戶,但壓力與日俱增。
屋漏偏逢連夜雨。幾天後,毛蛋陰沉著臉找到陳遇:“遇仔,壞了!咱們一直合作的那家碳纖維回收料供應商,剛剛正式通知,說因為‘設備檢修’,要暫停供貨至少一個月!”
儘管早有預料,但當消息真的傳來時,陳遇的心還是猛地一沉。這是“漁火”最直接、最凶狠的一擊!掐斷了最核心的原料來源。
“其他渠道呢?”陳遇強迫自己冷靜。
“問了一圈,要麼量小不夠,要麼質量參差不齊,價格還被抬高了將近三成!”毛蛋咬牙切齒,“‘漁火’這是算準了我們要斷糧!”
原料危機瞬間成為壓倒一切的首要問題。沒有碳纖維,一切生產都是空談。會議室裡的氣氛凝重得能滴出水來。
“能不能從國外找找渠道?”周凱提出設想。
林莉搖了搖頭:“遠水解不了近渴,國際采購周期長,手續複雜,而且成本會急劇上升,我們的價格優勢將蕩然無存。”
王小虎急得眼睛發紅:“媽的!跟他們拚了!俺去找那幫孫子算賬!”
“胡鬨!”陳平師傅一聲低喝,“現在是逞匹夫之勇的時候嗎?想辦法解決問題才是正理!”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陳遇沉默著,大腦飛速運轉。突然,他抬起頭,目光落在車間角落裡那些試驗失敗的、使用新型樹脂但碳纖維來源各異的廢品板上。
“也許……危機也是轉機。”陳遇緩緩開口,眼中閃過一絲銳利的光芒,“既然主流的回收料渠道被卡死,我們能不能換個思路?去找那些更分散、更‘非主流’的碳纖維廢料來源?比如,那些被大廠忽視的邊角料、特定行業的廢棄品?甚至……嘗試將不同來源、不同品級的廢料,通過王教授的新樹脂和我們的工藝,進行‘調和’與‘升級’?”
這個大膽的想法讓眾人都是一愣。這意味著要跳出熟悉的原料體係,去開拓一個更複雜、更不可控的供應鏈,而且對工藝技術提出了極高的要求。
孫宇最先反應過來:“理論上可行!不同來源的碳纖維表麵狀態和力學性能有差異,但如果界麵處理得當,新型樹脂的強韌性和浸潤性或許能彌補這些差異,甚至產生‘1+12’的效果!但這需要大量的實驗來驗證配比和工藝窗口!”
李文博也陷入了思考:“這相當於把我們麵臨的原料困境,轉化成了一個極端條件下的工藝研發課題。難度極大,但一旦成功,我們的技術護城河將深不可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