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星廠區舊址上,深秋的寒風已然凜冽,但工地的熱度卻絲毫不減。鋼結構主廠房完成了封頂,像一頭鋼鐵巨獸的骨架,在灰蒙蒙的天空下展現出雄渾的輪廓。內部,工人們正在緊張的進行牆體砌築、管線鋪設和地麵硬化。各種施工機械的轟鳴聲、金屬碰撞聲、工人的號子聲交織在一起,奏響了一曲充滿力量與希望的基建交響樂。
陳遇戴著安全帽,穿著沾滿灰塵的工裝,與施工方負責人一起,站在即將作為第一條新生產線基礎的區域。地麵上,巨大的混凝土承台已經澆築完畢,養護期的塑料布下,隱約可見堅實的水泥基底。
“陳總,按照您的特彆要求,這排基礎我們用了最高標號的混凝土,鋼筋密度也加大了百分之二十。彆說放釣竿生產線,就是放台小型衝壓機都穩當。”施工經理老李指著腳下的基礎,語氣中帶著自豪。
陳遇蹲下身,用手摸了摸混凝土邊緣,感受著那份冰冷的堅實感,點了點頭:“李經理,辛苦了。釣竿生產,尤其是高模量碳布的卷製,對設備的穩定性要求極高。微小的震動都會影響竿壁的均勻度和最終的調性。這基礎,是我們未來產品一致性的第一道保障,馬虎不得。”
“明白,明白!您放心,咱們乾過精密儀器廠房,懂這個道理。”老李連連點頭,對這位年輕老板的專業和嚴謹頗為佩服。
這時,王小虎領著幾個新招聘的、原紅星廠的老鉗工師傅走了過來。王小虎的右手雖然還不敢太用力,但氣色好了很多,指揮起工作來中氣十足。
“遇哥,李經理!俺帶劉師傅、王師傅他們來看看地腳螺栓的預埋位置。”王小虎嗓門洪亮,“這幾位老師傅,閉著眼都能把紅星廠的老設備拆了裝、裝了拆,有他們把關,設備安裝準錯不了!”
幾位老師傅看著眼前嶄新的廠房基礎,眼神複雜,有對過往歲月的懷念,更多的是對未來的期盼。為首的劉師傅感慨道:“陳總,真沒想到,這老廠子還能有再響起來的一天。咱們這幫老骨頭,彆的不敢說,保證把您這新設備安得穩穩當當,讓它使出最大的勁來!”
陳遇對幾位老師傅恭敬地說:“劉師傅,王師傅,以後這新廠區,還得仰仗各位老師傅多傳幫帶。咱們不僅要恢複紅星廠當年的精氣神,還要做得更好,讓‘遇龍’成為咱們市、咱們省,乃至全國的驕傲!”
“一定!一定!”老師傅們紛紛應和,臉上洋溢著被尊重和需要的榮光。
離開主廠房,陳遇走向旁邊一棟獨立的三層小樓。這裡原先是廠裡的技術科,現在被規劃為“旭遇”的研發中心和臨時辦公區。孫宇和李文博已經帶著幾個新招聘的大學生技術員入駐,裡麵擺滿了電腦、測量儀器和各類材料樣品。
一進實驗室,就看到孫宇正對著一台新到的材料試驗機進行調試,李文博則在電腦前分析一組碳布拉伸強度的數據。
“孫宇,文博,設備運行怎麼樣?”陳遇問道。
孫宇推了推眼鏡,臉上帶著技術狂人特有的專注:“陳總,這台萬能試驗機精度很高,可以模擬不同溫度和濕度下的材料性能,對我們驗證‘虎煌’材料的環境適應性和新型樹脂的配伍性幫助巨大。”
李文博抬起頭,指著屏幕上的曲線圖說:“陳總,你看,這是用王教授實驗室最新批次樹脂樣品與‘虎煌’基材複合後的初步數據。在常溫下,其彎曲強度和模量已經非常接近進口高端樹脂的水平,而且在八十度高溫環境下,性能衰減率明顯優於我們目前使用的進口料!”
陳遇心中一喜,俯身仔細看著數據:“太好了!如果工業化生產能穩定在這個水平,不僅成本能降下來,我們的產品在夏季高溫環境下的穩定性將是一個巨大的賣點。王教授那邊工業化生產線進度如何?”
林莉剛從工業大學回來,正好走進實驗室,接口道:“設備安裝基本完成,正在進行最後的聯動調試。王教授說,如果順利,下個月中旬就可以進行首次投料試生產。不過,他也提到,從小試、中試到工業化放大,難免會遇到新問題,讓我們有心理準備。”
“這是必然的。”陳遇表示理解,“但我們等不起。莉莉,你和孫宇、文博商量一下,提前介入,派我們的人跟著王教授的團隊一起跟進試生產,第一時間掌握數據,發現問題也能及時協同解決。我們需要儘快完成原材料自主可控的這關鍵一躍。”
“好,我馬上安排。”林莉點頭記下。
這時,周凱拿著一個文件夾,興衝衝地跑進實驗室:“遇哥!莉莉姐!好消息!咱們對‘漁火’的公開挑戰,有回應了!”
“哦?黃明遠怎麼說的?”陳遇接過文件夾。
“他們接了!”周凱興奮地說,“雖然回應寫得陰陽怪氣,說什麼‘不屑於無意義的噱頭比拚’,但又表示‘為了正本清源,願意在權威機構監督下展示產品真實性能’。時間定在下個月底,地點在省產品質量監督檢驗院的實驗室。《中國釣魚》和《戶外裝備》都答應派記者全程跟蹤報道!”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毛蛋也聞訊趕來,咧著嘴笑道:“嘿嘿,黃明遠這老小子還是慫了,不敢不接!這下有好戲看了!咱們的‘潛淵’絕對能把他的‘烈焰’爆出渣!”
陳遇仔細看了“漁火”的回應函,冷靜地說:“不要輕敵。黃明遠既然敢接,肯定也有所準備。他們可能會選用特製的最優批次產品,甚至臨時調整工藝。我們要做的,是從我們正常的量產批次中隨機抽樣,用最真實的產品力說話。孫宇,文博,這段時間加強對出廠產品的抽檢頻次和力度,確保萬無一失。”
“明白!”孫宇和李文博齊聲應道。
“凱子,媒體的對接和現場流程你來負責,務必做到公開、透明,每一個環節都要經得起推敲。”陳遇繼續部署,“這是我們樹立技術品牌形象的絕佳機會,隻能成功,不能失敗。”
“放心吧,遇哥!保證辦得漂漂亮亮!”周凱拍著胸脯。
看似一切都在向好的方向發展,新廠區建設穩步推進,技術突破近在眼前,公開挑戰也贏得了先機。然而,陳遇深知,黃明遠絕不會坐以待斃。
果然,幾天後的一個深夜,陳遇接到張偉從網絡運營中心打來的加密電話。
“遇哥。”張偉的聲音依舊平靜,但內容卻讓陳遇瞬間睡意全無,“。監測到針對新型樹脂項目中試數據的定向攻擊再次升級。攻擊源使用了新的零日漏洞,繞過了我們部分外圍防禦。雖然核心數據無恙,但部分實驗日誌和進度報告可能已被竊取。”
陳遇的心沉了下去:“能評估損失嗎?對方目的到底是什麼?”
“。正在分析。從竊取數據的類型看,對方似乎更關注我們的工藝參數調整記錄和試生產時間表。推測其目的並非單純技術竊取,更可能是想掌握我們的產業化進度,尋找乾擾或破壞的時機。”張偉分析道。
“黃明遠沒這個技術實力,肯定是背後的國際巨頭在動手腳。”陳遇語氣凝重,“偉哥,能不能反向追蹤,哪怕隻是警告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