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內瓦會議那場沒有硝煙的戰爭,雖以“旭遇”的暫時受挫告終,但“旭遇”這半年來展現出的技術韌性、市場破局能力以及那場漂亮的輿論反轉戰,顯然在國際釣具領域投下了一顆分量不輕的石子,漣漪正悄然擴散至igfa這座看似固若金湯的堡壘內部。
初秋的北京,天高雲淡。一封來自瑞士的加密郵件,靜靜躺在張偉的監控列表中,隨即被他以最高優先級送到了陳遇的案頭。
“遇哥,igfa技術標準委員會內部,部分持中立態度的委員,聯名提出,希望在‘觀察評估期’內,對‘旭遇’進行一次非官方的、技術性的實地考察。”張偉的聲音透過內部通訊傳來,冷靜中透著一絲不易察覺的波瀾,“牽頭的是德國材料學專家漢斯·穆勒教授,以及日本釣具環保協會的資深顧問佐藤健一郎。這兩人在委員會內素以嚴謹和客觀著稱,並非馬庫斯·施耐德的擁躉。”
陳遇看著郵件內容,眼中精光一閃。這是一個信號,一個至關重要的變數!對手試圖用標準和專利構築的高牆,並非鐵板一塊,裂縫已然出現。
“回複郵件,以最誠摯的態度,歡迎穆勒教授和佐藤先生,以及所有願意客觀了解‘旭遇’的委員來訪!”陳遇當機立斷,“莉莉,立刻協調接待事宜,標準就一個:開放、透明、專業!毛蛋哥,你負責歐洲那邊與穆勒教授的後續溝通和行程安排。凱子,準備一份詳儘的、多語種的技術資料包,要突出我們的技術路徑獨特性、環保數據和實際應用反饋。”
“明白!”
“放心,遇哥!”
“保證完成任務!”
整個“旭遇”高層瞬間動了起來。這不是一次簡單的商務接待,而是一場關乎未來行業規則、關乎“旭遇”能否真正打破壁壘、站上世界舞台中央的關鍵戰役!
一周後,由漢斯·穆勒教授、佐藤健一郎,以及另外三位來自美國、澳大利亞和英國的igfa中立委員組成的五人考察團,悄然抵達北京國際機場。陳遇親自帶隊,毛蛋、孫宇、李文博陪同迎接。沒有浩大的排場,隻有專業和真誠。
穆勒教授是一位頭發花白、身形清瘦、戴著金絲眼鏡的老者,眼神銳利而專注,典型的德國學者風範。佐藤健一郎則是一位身材不高、穿著合體西裝、舉止一絲不苟的中年人,臉上帶著日本人特有的禮貌而略顯疏離的微笑。其他三位委員也各有特點,或沉穩,或好奇,或帶著審視的目光。
前往“旭遇”產業園的車上,陳遇沒有急於推銷,而是用流利的英語,從容地介紹著沿途的風景和北京的發展,語氣平和,不卑不亢。毛蛋則用他略帶口音但熱情洋溢的英語,穿插著介紹一些中國的風土人情,試圖拉近距離。孫宇和李文博則偶爾用專業術語低聲交流幾句,展現出研發人員的專注。
抵達園區,首先映入委員們眼簾的,並非是想象中的高科技摩天大樓,而是一片規劃整齊、綠樹成蔭、充滿活力的現代化產業園區。中心廣場上那麵迎風招展的“小巨人”旗幟,格外醒目。
“陳先生,你們的園區很……漂亮,很有生機。”穆勒教授扶了扶眼鏡,客觀地評價道。
佐藤健一郎則更關注細節,他指著遠處一棟外牆布滿垂直綠化的建築問道:“那是?”
“那是我們的研發中心,”陳遇微笑著解釋,“我們相信,綠色環保的理念,應該融入企業發展的每一個細節,包括建築本身。那麵垂直綠化牆,不僅美觀,還能有效調節室內微氣候,降低能耗。”
佐藤微微頷首,沒有再多說,但眼神中閃過一絲認可。
考察的第一站,直奔主題——新型生物質碳纖維原絲生產線。
換上潔淨服,穿過風淋室,委員們步入寬敞明亮、恒溫恒濕的車間。自動化設備井然有序地運行著,機械臂精準地抓取、放置,空氣中彌漫著淡淡的、屬於植物纖維的特殊氣息,而非刺鼻的化學味道。
孫宇和李文博作為主講,用精心準備的英文ppt和實時數據看板,向委員們詳細講解了從秸稈、木屑等生物質廢料,經過“分段催化”等核心工藝,最終變成一卷卷泛著深邃光澤的高性能碳纖維原絲的全過程。
“……傳統的pan基碳纖維,其前驅體來源於石油化工產品,能耗高,碳排放壓力大。”孫宇指著工藝流程圖上醒目的對比數據,“而我們的生物質路徑,原料來源於農業廢棄物,實現了資源的循環利用。在生產能耗上,根據sgs的全麵評估,比傳統路徑降低了約42,碳排放減少超過60。”
李文博補充道:“關鍵在於,我們並非簡單替代,而是在分子結構上進行了創新設計。通過‘分段催化’和獨特的界麵複合技術,我們成功解決了生物質前驅體在模量和韌性上的固有短板,實現了性能上的超越。各位請看大屏幕上的實時檢測數據……”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委員們圍在數據看板前,尤其是穆勒教授和佐藤健一郎,看得格外仔細,不時提出一些非常專業甚至堪稱尖銳的問題。
“孫博士,你提到能耗降低42,這個數據是否考慮了生物質前驅體合成階段,催化劑製備和回收的能耗?”穆勒教授的問題直指核心。
孫宇不慌不忙,調出另一組詳細數據:“穆勒教授問到了關鍵。我們的計算已包含催化劑全生命周期的能耗。事實上,我們研發的新型生物基催化劑,不僅活性高,其回收再生率也達到了95以上,進一步降低了環境影響和成本。”
佐藤健一郎則更關注實際應用:“李博士,你提到性能超越,但實驗室數據與大規模生產的穩定性往往存在差距。如何保證批量化產品的性能一致性?尤其是在不同氣候環境下?”
這個問題恰好問到了“旭遇”曾經攻堅的痛點上。李文博與孫宇對視一眼,眼中閃過一絲笑意。
“佐藤先生這個問題非常專業。”李文博誠懇地說,“我們確實在從小試到中試,再到規模化試產的過程中,遇到過性能波動的嚴峻挑戰。”他引著委員們走到車間一角的環境監控中心,指著屏幕上實時跳動的溫濕度、氣流組織等數據,“後來我們發現,問題出在放大生產後,車間內部局部微環境的不均勻性上。為此,我們投入巨資引入了這套高精度環境控製係統,對關鍵工藝區域進行獨立調控,確保了反應條件的極致穩定。”
陳遇適時插話,語氣帶著感慨但也充滿自豪:“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們甚至請出了公司的‘太上廠長’,我父親,帶領一支由退休老工人組成的‘夕陽紅巡邏隊’,用他們幾十年積累的經驗,幫我們找到了那個隱藏在通風管道裡的‘濕度魔鬼’。”他將陳平如何發現局部高濕區的故事,用輕鬆幽默的語言講述了出來。
委員們聽完,先是愣了一下,隨即都笑了起來。穆勒教授難得地露出了笑容:“很有意思!經驗與科技的完美結合。有時候,最樸素的智慧,往往能解決最複雜的問題。”
這個小插曲,瞬間拉近了雙方的距離,氣氛不再那麼緊繃。
接著,委員們參觀了碳布編織、預浸料製備以及釣竿成型的生產線。看著工人們熟練的操作,精密的模具,以及最終流線型、泛著冷峻光澤的“虎煌4.0”釣竿,委員們不時低聲交流,眼中流露出讚賞。
在“掠食者·破浪·盾”的組裝線,王小虎正帶著工人進行最後的質量檢測。他拿起一支成品竿,隨手做了幾個刺拋、揮收的動作,動作流暢,竿身劃破空氣發出“嗖嗖”的輕響,充滿了力量感。
“王廠長,可以試試嗎?”那位來自美國的委員,一位身材高大的前職業釣手,忍不住手癢。
“當然!”王小虎甕聲甕氣地笑著,將釣竿遞過去,“隨便試!俺們這竿子,腰力足,回彈快,耐造!”
美國委員接過釣竿,掂量了一下,又空揮了幾下,感受著重心和平衡,眼中閃過驚訝:“o!這手感……比我想象中要好得多!重心設計非常出色,長時間作釣應該很輕鬆。”他嘗試做了一個發力刺魚的動作,竿身瞬間彎曲成一個完美的弧度,隨即迅速回彈,幾乎沒有多餘的晃動。“aazing!不可思議!)這腰力……確實厲害!”
其他委員也紛紛輪流上手體驗,就連一向嚴謹的穆勒教授,也拿著釣竿仔細查看了導環的鑲嵌工藝和竿身的塗裝細節,微微點頭。
考察的第二站,是吳建國教授坐鎮的聯合實驗室。
實驗室內,各種高精尖儀器無聲運轉,穿著白大褂的研究人員穿梭忙碌。吳教授早已等候多時,見到委員們,他迎了上來,花白的頭發梳得一絲不苟,眼神中閃爍著老派科學家的執著與熱情。
“歡迎各位遠道而來的朋友!”吳教授的聲音洪亮,帶著濃濃的學者氣息,“我知道,各位對我們提出的‘全生命周期環保’理念,可能還存在疑慮。今天,我們不談概念,隻看數據,看事實!”
他直接將委員們帶到了一個正在進行材料降解實驗的恒溫箱前。箱內放置著幾塊標注著不同材料的樣品,其中一塊正是“旭遇”的新型生物質碳纖維複合材料,另一塊則是傳統的pan基碳纖維。
“這是我們模擬自然土壤環境,進行的為期一年的降解對比實驗。”吳教授指著樣品解釋道,“各位可以看到,傳統碳纖維幾乎沒有任何變化,而我們的材料,”他指著那塊邊緣已經出現細微孔洞、顏色略有變化的樣品,“已經開始發生可控的生物降解。當然,這個過程是緩慢的,以確保產品在使用壽命內的絕對穩定性。但其最終指向的,是材料廢棄後對環境壓力的顯著降低。”
接著,他又帶領委員們觀看了材料熱重分析、元素分析等一係列表征測試,用密密麻麻、但邏輯清晰的數據圖表,詳細闡述了生物質路徑在原料可再生性、生產過程低汙染、廢棄後可環境降解等方麵的綜合優勢。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