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一號”數據中心,中央全息屏幕上的圖像被定格、放大。
不是冰晶或汞海,而是“鸚鵡螺號”最後傳回的聲納掃描圖——一個在已知海圖上根本不存在的、邊緣陡峭、深不見底的巨大海溝,仿佛地球表麵一道突然裂開的猙獰傷疤。
無數紺碧色的冰晶,正從這片無儘的黑暗中緩緩上浮。
“一切的源頭,就在下麵。”司星墟的聲音打破了沉默,手指虛點著那片代表“未知”的深暗區域,“我們需要它更詳細的信息。地形、結構、能量讀數、冰晶湧出的具體位置和頻率。我們必須知道,我們麵對的到底是一個‘出口’,還是一個‘巢穴’。”
林海艦長麵色凝重地搖頭:“常規聲納對它完全無效。信號進入一定深度後就像被吞噬了一樣,沒有任何回波。那片區域的物理規則……似乎已經不同了。”
一名來自量子信息實驗室的年輕科學家推了推眼鏡,小心翼翼地提出一個大膽設想:“或許……我們可以嘗試量子糾纏聲呐?”
瞬間,所有目光都聚焦在他身上。他繼續解釋:“利用預先配對好的糾纏粒子對,將一簇粒子發送至目標區域。無論中間介質如何變化,隻要糾纏態未被破壞,我們就能通過測量母艦上留守的粒子狀態,間接‘感知’下方粒子的環境信息,從而繪製出地形和能量場分布。它能繞過常規物理阻隔……”
“但也能被任何乾擾輕易破壞,而且分辨率極低,幾乎等於盲人摸象。”另一位資深工程師立刻提出反對,“更重要的是,我們無法預測那片區域的量子場會對糾纏態產生何種影響,可能瞬間就會解耦。”
“但我們還有更好的辦法嗎?”司星墟反問,他的目光再次投向那全息的深淵,“準備布置量子糾纏聲呐陣列(qesa)。”
“探索一號”上,一排排造型奇特的量子終端設備拔地而起。
大量預先糾纏配對的粒子簇“信使粒子”)被發射向目標海底。這些粒子的量子態會與路徑上的環境相互作用並發生改變。通過超精密儀器測量母艦上留守的、與它們糾纏的“孿生”粒子狀態的瞬時變化,超級計算機通過逆推算法,間接“繪製”出信使粒子路徑上的環境信息密度、壓力、能量場強度等),最終合成一個基於量子態變化的反常地形圖。
探測波指向巨坑最核心區域時,遭遇了無法穿透的絕對屏障。量子糾纏粒子在向下穿透的過程中,絕大部分因無法理解的乾擾而提前解耦失去關聯),僅有極少數成功抵達深處,但其量子態也僅能維持極為短暫的時間,傳回的數據支離破碎、充滿悖論。
最終,人類隻能窺見這個歸墟墳場的邊緣與咆哮的能量外殼,其最核心的秘密——無論是引擎殘骸、文明墓碑還是彆的什麼——依舊被牢牢鎖在無法窺探的量子迷霧之後,沉默地散發著令人心悸的、源於宇宙法則本身的威壓。
雖然如此,但是人們依舊掌握了一些粗略的資料,為下一步的行動,指明了方向。
量子糾纏聲呐對巨坑的探測描繪出一幅令人敬畏且不安的非人景象。
坑壁呈現出絕對光滑、近乎垂直的超高密度幾何結構,仿佛被某種宇宙尺度之力精準切割而成,絕非自然造物。坑內充斥著狂暴的能量渦流與詭異的物質密度斷層,形成一片永不停息的能量“暴風雨”。無數反物質冰晶如同逆行的死亡流星,不斷從深淵底部上浮。
探測確認坑內毫無任何已知形式的生命跡象,隻有冰冷、死寂卻劇烈湧動的能量洪流。
“深度測算出來了嗎?”司星墟問道。
技術員操作了幾下,一組令人心驚肉跳的紅色數字出現在大屏幕上:
20,341米!
指揮中心內響起一片倒吸冷氣的聲音。這個深度,遠遠超過了已知的地球最深處——馬裡亞納海溝的挑戰者深淵約11,000米)。
它不應該存在,但它就在那裡。
“一個……遠遠超出地殼平均厚度,甚至可能穿透了莫霍麵的深度……”一位地質學家喃喃道,“這怎麼可能保持結構穩定?”
“物理規則在那裡已經改寫,用我們的常識去理解它毫無意義。”司星墟斬釘截鐵地說,“終結這一切的關鍵,必然就在這深淵之底。我們必須下去。”
“下去”兩個字,重若千鈞。每向下一米,都是對人類現有工程學、材料學和物理學的極限挑戰。
壓力:兩萬米水深的海底壓力超過每平方厘米兩噸,現有任何載人潛水器都無法承受。
環境:汞海的超流體、高腐蝕、未知能量場特性,對任何探測設備都是噩夢。
導航:常規導航手段在強乾擾和扭曲的物理規則下可能完全失效。
未知威脅:下方可能存在比上浮冰晶更可怕的東西。
……
與此同時,衛星圖像和全球海洋監測網絡顯示,南海那片銀灰色的汞海領域正在以緩慢但不可阻擋的速度向外擴張。雖然冰晶上浮頻率似乎暫時穩定,但誰也不知道深淵之下何時會發生一次劇烈的“噴發”。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人類不敢等,也等不起。
“歸墟計劃”被提升至全球最高緊急應對等級。
安全區外,以中國“台灣”號和美國“馬丁路德金”號兩艘航空母艦為核心,迅速組建起了前所未有的聯合前沿基地。
它們如同兩座移動的鋼鐵城市,搭載的不再僅僅是戰機,而是從全球各大研究機構、軍工企業緊急調集而來的頂尖科學家、工程師、深海探險家以及他們所能想到的最前沿、甚至處於實驗室階段的裝備。
甲板上,直升機起降頻繁,運送著人員和物資。機庫和改裝後的艙室內,臨時實驗室和設計中心24小時運轉。全息屏幕上不斷更新著歸墟的數據模型、汞海擴散預測圖以及各種腦洞大開的深潛器設計方案。
氣氛緊張得如同戰時,但目標卻並非任何國家,而是人類不得不共同麵對的、來自深海的未知。
爭論、演算、失敗、再嘗試……時間在一分一秒地流逝,而腳下的歸墟,依舊沉默地散發著致命的紺碧色光芒,仿佛在靜靜等待著下一個敢於挑戰它的訪客。
司星墟站在“台灣”號的艦島上,望著遠方那片顏色明顯異於常態的海水,手中緊緊攥著一份剛剛收到的報告——關於冰晶內爆前捕捉到的那段規律脈衝信號的初步分析。
信號仍在重複。它在試圖訴說些什麼?是警告?是求助?還是……邀請?
喜歡有始請大家收藏:()有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