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1章:邊防外骨骼加急研,寒區測試見真章
邊防外骨骼的研發任務,像一道緊急軍令,壓在了技術組的肩上。李建國上校特意派來兩位有十年巡邏經驗的老兵,帶著滿是凍瘡的雙手,給團隊講巡邏時的真實困境:“冬天的界碑附近,雪能沒到膝蓋,背著三十斤的裝備走一步陷半步,好多戰士的膝蓋都是腫的;遇上暴風雪,指南針都失靈,想呼救都怕信號傳不出去……”
周明聽得心裡發緊,在白板上用力寫下“三大核心需求”:
1.雪地行進輔助;2.低溫續航保障;3.緊急定位呼救。
“昊哥,雪地行走的關鍵是‘防滑+助力’,我想在腳掌加個可伸縮冰爪,就像登山靴那樣,需要時彈出來抓地;膝關節再加個液壓緩衝器,減少陷進雪地裡的阻力。”
吳昊指著地圖上的邊防巡邏路線:“不光要防滑,還得適應坡度。界碑好多在半山腰,坡度能到30度,外骨骼的重心調節必須精準,不然容易側翻。”他讓“天蛾”調取了曆年邊防巡邏的環境數據,“35c的低溫下,普通鋰電池容量會衰減40,得用軍工級低溫電池,再在電池艙加個自加熱膜,溫度低於25c自動啟動。”
【天蛾提示:已匹配寒區軍用電池供應商,其產品在40c環境下容量保持率達85,但重量比普通電池重1.2公斤。建議采用“主副電池”設計——主電池用低溫款保證續航,副電池用輕量化款供加熱膜和定位係統,總重量可控製在22公斤以內。】
“這個方案可行。”吳昊拍板,“定位係統要用北鬥三號的軍用頻段,穿透力強,就算暴風雪也能傳信號;呼救功能設個實體按鈕,戴手套也能按,按下後自動發送經緯度和心率數據,讓指揮部知道戰士的狀態。”
研發團隊連軸轉了二十天,第一台邊防款外骨骼終於下線。它比民用款多了層啞光黑的防雪塗層,腳掌藏著三排鋒利的冰爪,後背的電池艙鼓鼓囊囊,卻透著股硬朗的軍工範兒。老兵王班長摸著冰爪,眼裡閃著光:“這玩意兒要是早有,多少戰士的膝蓋能少受點罪!”
測試地點選在了漠河的一處模擬邊防哨所,32c的低溫下,雪沒到大腿根。王班長穿上外骨骼,深吸一口氣往雪地裡邁——冰爪“哢嗒”彈出,穩穩抓住凍土;膝蓋的液壓器輕輕一推,身體竟真的沒怎麼下陷。他試著加速,外骨骼像有股巧勁在托著他,走得又穩又快,背的三十斤沙袋仿佛輕了一半。
“神了!”王班長摘下頭盔,呼出的白氣模糊了眼鏡,“這步子邁得,比在平地上還輕鬆!”
但考驗還在後麵。暴風雪突然降臨,能見度不足五米。周明在監控屏前攥緊拳頭——外骨骼的定位係統還能工作嗎?就在這時,屏幕上突然跳出一個閃爍的紅點,旁邊顯示著王班長的實時心率:78次分鐘,穩定。
“定位信號沒斷!”周明興奮地喊,“加熱膜也在工作,電池容量隻掉了10!”
王班長按照指令按下呼救按鈕,三分鐘後,模擬指揮部就收到了帶坐標的求救信息,附帶一句語音:“這裡是3號巡邏點,遭遇暴風雪,請求支援。”清晰得像在耳邊說話。
測試結束時,王班長抱著外骨骼不肯撒手,非要跟它合張影。“我要把照片寄回哨所,讓兄弟們都看看,國家沒忘了咱們邊防兵!”
吳昊看著雪地裡那抹黑色的身影,突然想起老兵說的話:“戰士們守著國的邊,我們得守著他們的安全。”他給陳瀟瀟發了張外骨骼在雪地裡測試的照片,配文:“這雙‘鋼鐵翅膀’,要去守護最北的界碑了。”
很快收到回複,是陳瀟瀟發來的一張畫,樂樂穿著民用外骨骼,旁邊站著個穿邊防外骨骼的戰士,兩人都舉著小紅旗,背景是白茫茫的雪地和鮮紅的界碑。畫下麵寫著:“他們保護我們,我們保護他們。”
吳昊把畫存成手機壁紙,轉身對團隊說:“再加個功能——外骨骼的胸口裝個小口袋,能放戰士家人的照片。巡邏累了摸摸照片,心裡也能暖點。”
寒風呼嘯的測試場上,外骨骼的冰爪在雪地裡劃出深深的痕跡,像一行行堅定的腳印,朝著界碑的方向,朝著守護的方向,穩穩延伸。而研發中心的燈光,又亮到了深夜,為了讓這雙“鋼鐵翅膀”更結實、更可靠,每個人的眼裡都閃著和界碑一樣堅定的光。
喜歡重生18歲:外星智能體助我逆襲請大家收藏:()重生18歲:外星智能體助我逆襲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