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4章:礦區藏機巧布局,鋼鐵雛形始鋒芒
海城郊區的石膏礦區早已沒了當年的喧囂,裸露的山體像一道醜陋的疤痕,匍匐在連綿的丘陵間。吳昊站在鏽跡斑斑的礦區大門前,望著遠處被植被半掩的礦洞入口,耳邊是“天蛾”實時傳輸的三維掃描圖——山體內部的空洞結構、岩層厚度、地下水脈走向,在意識裡清晰如掌紋。
“確認核心區域岩層抗壓強度達標,可抵禦常規地質勘探。”天蛾的電子音在腦海中響起,數據流勾勒出一條隱蔽的通道,“建議主入口設在三號廢棄礦洞,偽裝成度假村物料倉庫,內部通過300米隧道連接主實驗室。”
吳昊點點頭,側身對身後的邵易陽遞了個眼色。邵易陽立刻會意,朝隨行的工程隊揮揮手:“按方案動土,注意控製噪音,對外就說是清理礦渣、平整場地。”
重型挖掘機的轟鳴聲隨即打破沉寂,卻沒人注意到,其中一台挖掘機的鏟鬥角度格外刁鑽,正精準地朝著“天蛾”標記的隧道入口掘進。這是吳昊動用比特幣套現資金的第一筆大額投入——收購這片廢棄礦區花了8000萬,而地下基地的建設預算,更是高達3億。對外,他是響應“綠水青山”政策的開發者,要在這裡建度假村、搞生態修複;對內,這裡將是他撬動未來科技的支點。
一周後,地表上的“度假村項目部”已經像模像樣:板房辦公室立了起來,工人師傅們忙著栽種樹苗,幾輛印有“生態修複”字樣的卡車進進出出,運走的卻是真正的礦渣,運來的則是澆築實驗室牆體的特種混凝土。
而地下30米處,主實驗室的輪廓正一點點清晰。吳昊戴著安全帽,踩著尚未乾透的水泥地,看著工程隊安裝電磁屏蔽鋼板。鋼板接縫處的密封膠是“天蛾”推薦的配方,能有效阻隔99的電磁信號外泄——這是避免被衛星或地麵探測設備發現的關鍵。
“天蛾,機器人研發的基礎資料整理好了嗎?”他避開施工的工人,低聲問。
“已同步至基地服務器。”意識中彈出一個文件夾,裡麵是密密麻麻的技術文檔,“優先推薦從輪式移動機器人入手,其驅動係統結構簡單,適合驗證伺服電機優化方案。”
文檔裡的伺服電機設計圖讓吳昊眼前一亮。不同於市麵上常見的鐵芯結構,“天蛾”提供的方案采用了新型稀土永磁材料,磁通量密度提升了40,體積卻縮小了近三分之一。旁邊附著的能量密度公式更是顛覆認知,按這個參數,機器人的續航至少能翻倍。
“就從這個開始。”吳昊拍板,隨即調來了他早就組建的科研團隊——三個從哈工大挖來的機械工程係高材生,外加一個在汽車廠乾了十年的老技工。他們隻知道老板要研發“特種工業機器人”,對項目的真正目的一無所知。
實驗室的一角,已經堆放了幾台拆解到隻剩骨架的進口工業機器人。老技工正拿著遊標卡尺測量零件尺寸,嘴裡嘟囔著:“這德國貨是精密,就是這電機轉速上不去,負重一超30公斤就卡殼。”
吳昊走過去,指著電機外殼:“把定子拆下來,按這個參數重新繞線。”他遞過去一張圖紙,上麵的繞線方式古怪又精密——這是“天蛾”根據地球現有材料特性,優化後的方案。
高材生們圍過來看圖紙,起初還皺著眉,越看越心驚:“吳總,這繞線角度……能減少渦流損耗吧?理論上效率能提15!”
“不止。”吳昊微微一笑,“試做出來就知道了。”
接下來的一個月,地下基地成了吳昊的第二個家。白天,他在昊琪新能源處理公務,晚上就紮進實驗室,和團隊一起調試零件。“天蛾”成了最精準的“監工”:哪裡的軸承配合間隙超標,哪個齒輪的模數計算有誤,甚至焊接時的電流大小,它都能實時指出。
有一次,團隊按圖紙做出的伺服電機噪音極大,老技工拍著大腿說“肯定是設計有問題”。吳昊卻在“天蛾”的提示下,發現是轉子平衡塊的材質不對——換成含鎢量更高的合金後,電機啟動時安靜得像隻貓,轉速卻比預期還高了5。
這天深夜,吳昊看著電腦屏幕上首台輪式機器人的三維模型,突然聽到隧道入口傳來輕微的震動。他心裡一緊,立刻問“天蛾”:“有異常?”
“檢測到地麵有車輛靠近,是國土資源局的巡查車,常規檢查。”天蛾的掃描圖顯示,車停在礦區大門外,並未深入。
吳昊鬆了口氣,走到監控屏幕前,看著項目部的人笑著遞上文件,和巡查人員寒暄了幾句。屏幕裡的度假村規劃圖做得滴水不漏,誰也想不到,這片荒蕪的礦區之下,正孕育著足以改變世界的技術。
“基礎框架差不多了。”他關掉模型軟件,對團隊說,“下周開始組裝原型機,爭取月底能下地試跑。”
走出實驗室時,天邊已經泛起魚肚白。吳昊站在隧道口,回頭望了一眼燈火通明的地下空間——那裡,鋼鐵的骨架正在組裝,而他的承影機甲野心,也隨著這些精密的零件,一點點鋪向未來。他知道,這座藏在山體裡的秘密,將是他應對一切風雨的底氣,無論是商業上的刁難,還是未來可能到來的、來自星空的挑戰。
喜歡重生18歲:外星智能體助我逆襲請大家收藏:()重生18歲:外星智能體助我逆襲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