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2章:智能工廠初落成,柔性生產顯神威
深城工業園區的新廠房裡,機械臂正隨著音樂的節奏翩翩起舞。不是在表演,而是在精準地組裝充電樁的核心模塊——抓取、焊接、檢測,每個動作誤差不超過0.01毫米,配合得比最熟練的工人還要默契。
這是昊琪新能源的智能工廠首條柔性生產線,今天正式投產。吳昊站在中控室的玻璃窗前,看著屏幕上跳動的數據流,嘴角抑製不住地上揚。es係統製造執行係統)果然厲害。”邵易陽舉著平板電腦,上麵顯示著生產線的實時效率,“傳統工廠一條線要30個工人,咱們這兩條線,加起來才5個人,產能還翻了一倍!”
柔性生產的核心,在於“按需調整”。傳統生產線換個產品型號,至少要停機半天換模具;而這裡,隻要在係統裡輸入新參數,機械臂的動作軌跡、焊接電流的大小、檢測的標準會自動調整,最快十分鐘就能切換生產模式。
“試產一下新款快充樁。”吳昊對工程師說。那款充電樁的內部結構比老款複雜了30,傳統工廠都說“不好量產”。
工程師在操作台上輸入指令,生產線瞬間切換模式。原本組裝老款的機械臂靈活地轉動關節,抓起新的零件,焊接槍的角度微調了5度,剛好避開新增的傳感器模塊。半小時後,第一台新款快充樁下線,經過檢測,合格率100。
“神了!”跟著來考察的供應商代表忍不住拍手,“吳總,你們這生產線,怕是國內最先進的了吧?”
吳昊笑而不語。這背後,是“天蛾”提供的星際級協同控製算法——千萬級蜂群戰機的指揮邏輯,被簡化應用到幾十台機械臂上,就有了這種“如臂使指”的默契。
生產線的角落裡,幾個老工人正盯著屏幕學習操作。以前在傳統工廠乾了十幾年的李師傅,現在對著觸摸屏就能調整機械臂的參數,他摸著後腦勺感慨:“以前覺得機器人搶飯碗,現在才知道,這玩意兒能讓咱少挨多少累。”
智能工廠的投產,直接讓昊琪新能源的生產成本降了18,交貨周期從20天縮短到7天。消息傳開後,訂單像雪片一樣飛來,連之前態度傲慢的歐洲客戶,都主動打來電話,說要批量采購。
“下一步,把這套係統複製到山鋼礦業那邊的琪程科技。”吳昊對趕來參觀的楊凱程說,“你們的智能硬件配件,也該升級生產線了。”
楊凱程連連點頭,眼睛盯著機械臂的焊接動作不放:“詩琪她爸剛才還打電話問,能不能把山鋼的部分車間也改成這樣,我看完全可行!”
傍晚,夕陽透過廠房的天窗灑進來,給機械臂鍍上一層金邊。吳昊站在生產線儘頭,看著一個個嶄新的充電樁被傳送帶運走,心裡清楚,這不僅是一座工廠的落成,更是他“技術自主”之路的重要一步。
從靠“天蛾”的信息差賺錢,到用外星科技改造生產線,他正在把科幻變成現實。而這一切,才剛剛開始。意識中,“天蛾”的數據流正在模擬下一條全自動無人生產線的布局,那將是為秘密基地的機器人量身定做的——那裡,將誕生更強大的鋼鐵力量。
喜歡重生18歲:外星智能體助我逆襲請大家收藏:()重生18歲:外星智能體助我逆襲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