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7章:外骨骼裝甲定型,救災演練顯鋒芒
秘密基地一層的組裝車間裡,泛著冷光的銀色金屬框架終於褪去了“雛形”的生澀。這具外骨骼裝甲通體采用碳纖維與鈦合金複合材質,關節處嵌套著天蛾優化設計的微型液壓裝置,28個活動節點上的管線如神經般細密,連接著背部的氫燃料電池組——經過三個月的調試,它終於達到了量產標準。
“最後一次負重測試,目標500公斤,場地移到模擬廢墟區。”吳昊穿著深藍色工裝,對操作台前的李師傅比了個手勢。
兩名工程師將外骨骼裝甲的肩帶、腰扣逐一扣在測試員周強身上。周強是退役特種兵,此刻活動著脖頸,感受著裝甲與肢體的貼合度:“比上次輕了至少15公斤,關節也靈活多了。”
“天蛾優化了動力分配算法,現在每個關節的輸出功率能根據動作實時調整。”王鵬調出屏幕上的參數,“比如你抬臂時,肩部電機功率自動提升30,放下時立刻回落,既省力又省電。”
周強深吸一口氣,走到模擬廢墟區——這裡堆放著斷裂的鋼筋、預製板和混凝土塊,還原了地震後的坍塌場景。他盯著壓在“幸存者”模型身上的300公斤預製板,意念通過腦機接口傳感器傳遞給裝甲:“抬。”
外骨骼裝甲的機械臂應聲抬起,液壓杆發出輕微的嗡鳴,預製板被穩穩托離地麵,甚至沒有帶動周圍的碎石晃動。周強緊接著彎腰,用裝甲前臂的爪鉤勾住另一塊傾斜的牆體,稍一用力便將其拖拽到安全區域,整套動作行雲流水,比徒手操作快了近兩倍。
“續航測試開始,持續高強度作業模式。”吳昊按下計時器。
周強穿著裝甲在廢墟區穿梭:搬開壓著“傷員”的鋼梁、用切割器破開扭曲的鐵門、搭建臨時擔架通道……兩個小時後,他停下動作時,裝甲背部的顯示屏仍顯示剩餘電量42。
“燃料電池效率比預期高8。”李師傅在記錄本上劃了個勾,“就算在零下20度的環境,續航也能保證36小時以上。”
這時,基地的通訊器突然響起,是陳瀟瀟的聲音:“市應急管理局的人到了,說想看看裝甲的實戰表現,他們帶了模擬救災場景的設備。”
半小時後,應急管理局的張局長站在觀察台,看著周強穿著外骨骼裝甲在新搭建的模擬地震現場作業:隻見他單手舉起卡在裂縫中的混凝土塊,另一隻機械臂精準地將“被困者”模型抱出,甚至能用指尖的傳感器檢測“傷者”的脈搏——這是陳瀟瀟特意要求加裝的醫療輔助功能。
當周強用裝甲的機械爪輕鬆擰開變形的防盜窗,將裡麵的“幸存者”轉移到安全區時,張局長猛地拍了下桌子:“就它了!我們首批訂20套!礦山救援、地震救災都用得上,這玩意兒頂得上十個壯漢!”
吳昊遞過一份測試報告:“除了負重和續航,裝甲的防護性能也達標——能抵禦10米內的飛濺石塊,關節處抗衝擊力是軍用標準的1.2倍。”他指著裝甲腿部的應急噴口,“如果遇到二次坍塌,還能啟動短距離跳躍功能,爭取逃生時間。”
張局長翻到報告最後一頁,看到“成本控製在80萬套”時,眼睛更亮了:“比進口的便宜一半還多,性能反倒更強!什麼時候能交貨?”
“生產線已經調試完畢,首批20套一周內就能出廠。”吳昊看向車間角落的自動化組裝線,那裡的機械臂正有條不紊地焊接裝甲的關節組件,“後續每月能穩定供應50套,除了救災,還能適配消防、電力搶修這些場景。”
夕陽透過車間的高窗,給外骨骼裝甲鍍上一層暖色。周強脫下裝甲時,額頭上隻有薄汗:“這東西要是早幾年有,當年汶川救災時,能多救出不少人。”
吳昊望著裝甲前臂上“昊琪科技”的標識,想起前世在新聞裡看到的救災畫麵——那些徒手刨挖廢墟的救援人員,那些因體力不支而倒下的身影。他輕聲對天蛾說:“這才是技術該去的地方,不是嗎?”
天蛾的電子音在意識中響起,帶著一絲不易察覺的溫度:“碳基生命的‘守護欲’,正在完善我的文明數據庫。”
車間外的空地上,運輸卡車已經待命。這些即將奔赴救災一線的外骨骼裝甲,不僅是科技的結晶,更承載著吳昊彌補前世遺憾的決心——用技術為生命築起防線,這比任何商業成功都更讓他踏實。
喜歡重生18歲:外星智能體助我逆襲請大家收藏:()重生18歲:外星智能體助我逆襲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