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8章:地月運輸鏈貫通,太空電梯顯神威
南海某海域,一座直插雲霄的“通天塔”正在落成——塔身由碳纖維複合材料編織而成,底部直徑50米,向上逐漸收窄,頂端與近地軌道的空間站相連,這是吳昊團隊與中國航天合作建造的“華夏號”太空電梯,今天將進行首次載人運輸測試。
“電梯轎廂自重50噸,可搭載200名乘客或300噸物資,從地麵到近地軌道僅需90分鐘,成本比火箭發射降低90。”航天局張局長站在控製中心,指著屏幕上的運行軌跡,“有了它,地月運輸鏈才算真正貫通,月球基地的建設物資和人員輸送效率能提升10倍。”
吳昊看著轎廂內的實時畫麵,首批乘客包括20名航天員和80名月球基地建設者,他們正透過舷窗俯瞰藍色的地球。“轎廂采用‘磁懸浮+激光推進’雙重動力,天蛾的‘軌道風補償算法’能抵消近地軌道的稀薄大氣阻力,運行平穩度堪比高鐵。”他補充道,“剛才經過80公裡高度的電離層時,轎廂外殼的電磁屏蔽層完美擋住了高能粒子輻射。”
測試進行到45分鐘,轎廂抵達近地軌道空間站對接點。艙門打開,乘客們飄出轎廂,換乘前往月球的運輸船。與此同時,搭載著100噸星核炮部件的貨運轎廂從月球返回,精準對接太空電梯的貨運通道——這標誌著地月雙向運輸實現常態化。
“以前用火箭運輸,1噸物資成本高達2萬美元,現在太空電梯隻需2000美元。”張局長算起賬來,“按月球基地每年需要10萬噸物資計算,光運費就能省下18億美元。更重要的是時效性——星核炮的緊急備件,當天就能從地球送到月球。”
太空電梯的建設並非易事。半年前,台風“山貓”襲擊南海,塔身在12級大風中搖晃幅度達5米,部分錨定裝置鬆動。吳昊當即讓“天蛾”戰機群攜帶加固設備升空,用激光焊接技術修複受損部件,同時啟動塔身的“主動減震係統”——數千個微型推進器同步調整推力,將搖晃幅度控製在0.5米內。
“大鷹帝國的專家曾斷言,太空電梯在台風中必然倒塌。”張局長調出當時的監控畫麵,“現在他們主動提出,想用稀土來換我們的碳纖維材料配方。”
吳昊笑了笑:“材料技術可以共享,但核心的‘分子編織工藝’必須保留。天蛾分析過,大鷹帝國的太空電梯計劃至少落後我們五年,這五年足夠我們把地月運輸鏈打造成‘銅牆鐵壁’。”
傍晚,夕陽的金光沿著太空電梯的塔身流淌,如一條連接天地的光柱。首批從月球返回的乘客走出轎廂,臉上帶著激動。一位航天員告訴記者:“在月球待了半年,沒想到90分鐘就回家了。這電梯不僅是運輸工具,更是人類邁向星空的‘階梯’。”
吳昊望著那道通天光柱,天蛾的電子音帶著期待:“按計劃,三年後將建成第二條太空電梯,屆時地月運輸能力可提升至每年50萬噸,足以支撐月球基地10萬人的生活需求。”他知道,太空電梯的意義遠超運輸本身——它讓人類在宇宙中紮下了第一根“錨”,而這根錨,終將拉起整個文明駛向更廣闊的星海。
喜歡重生18歲:外星智能體助我逆襲請大家收藏:()重生18歲:外星智能體助我逆襲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