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顥進入洛陽後,陳慶之的軍事成就達到了巔峰。然而,政治局勢的複雜性遠遠超過了單純的軍事征服。元顥稱帝後,很快暴露出了昏庸無能的一麵,日夜宴樂,不問政事,與安豐王元延明、臨淮王元彧等謀劃背叛梁朝的恩情。
陳慶之敏銳地察覺到局勢的危險性。他深知,北魏爾朱榮的勢力並未被徹底消滅,元顥的統治並不得人心,而自己的兵力過於薄弱,難以控製廣大地區。在這種情況下,陳慶之向元顥提出了一個富有遠見的建議:“今遠來至此,未伏尚多,若人知虛實,方更連兵,而安不忘危,須預為其策。宜啟天子,更請精兵;並勒諸州,有南人沒此者,悉須部送。”
陳慶之建議向梁武帝請求增派援軍,同時收容在北魏的南朝人,擴充兵力。這一建議本是當時局勢下的明智之舉,但卻引起了元延明的警惕。他勸告元顥:“陳慶之兵不出數千,已自難製;今增其眾,寧肯複為用乎?權柄一去,動轉聽人,魏之宗社,於斯而滅。”
元延明認為陳慶之兵力不多已經難以控製,如果再增加他的兵力,將更加無法駕馭。
元顥聽信了元延明的讒言,對陳慶之產生猜疑,表麵上以“河北、河南一時已定,唯爾朱榮尚敢跋扈,臣與慶之自能擒討。今州郡新服,正須綏撫,不宜更複加兵,搖動百姓”為借口,拒絕增兵,並上表梁武帝,讓後續梁軍停止前進。
陳慶之的屬下佛念洞察局勢的危急,向陳慶之進言:“功高不賞,震主身危,二事既有,將軍豈得無慮?自古以來,廢昏立明,扶危定難,鮮有得終。今將軍威震中原,聲動河塞,屠顥據洛,則千載一時也。”他勸陳慶之廢黜元顥,自立為主,把握這千載難逢的機會。
然而,陳慶之嚴詞拒絕了這一建議。他始終保持著對梁朝的忠誠,不願趁勢自立。但他也意識到局勢的危險,於是請求出任徐州刺史,以求離開洛陽這是非之地。元顥心中忌憚陳慶之,不願放他離開,借口推脫道:“主上以洛陽之地全相任委,忽聞舍此朝寄,欲往彭城,謂君遽取富貴,不為國計,手敕頻仍,恐成仆責。”
陳慶之不敢再言。果然,不久之後,北魏最大的軍事強人爾朱榮開始反撲。他挾持魏孝莊帝元子攸,會合爾朱世隆、元天穆、爾朱吐沒兒等部,“勒眾號百萬”,實際兵力約三十萬,挾雷霆萬鈞之勢,向洛陽撲來。
元顥占據洛陽僅六十五日,他所占領的城池一時間紛紛反叛。麵對如此危局,陳慶之並沒有慌亂,他冷靜分析形勢,決定渡過黃河,駐守北中郎城,構築防線,阻擊爾朱榮大軍。爾朱榮率領的北魏大軍與陳慶之在北中郎城展開了慘烈的攻防戰。“三日中十有一戰”,陳慶之以區區數千兵力,抵擋住了爾朱榮數十萬大軍的輪番猛攻,給予敵軍重大殺傷。爾朱榮久攻不下,一度心灰意冷,“議欲還北,更圖後舉”,可見陳慶之的抵抗給爾朱榮造成了多大的困擾和損失。
然而,軍事上的頑強抵抗無法彌補政治上的脆弱。爾朱榮見強攻陳慶之防線不下,遂改變策略,避開陳慶之的防區,轉而從其他地點渡河,直接攻擊洛陽。元顥的防線頃刻間土崩瓦解,他本人率數百騎南逃,在臨潁被魏軍追擊殺死。洛陽陷落。
元顥敗亡後,陳慶之及其白袍軍成為孤懸敵後的孤軍。在這種情況下,陳慶之決定全軍南歸。他集結馬步數千人,結陣東返。爾朱榮親率大軍追擊,但懾於陳慶之的威名,不敢過分緊逼。
然而,天有不測風雲。當陳慶之軍隊撤退至蒿高今河南嵩縣一帶)時,遭遇了罕見的山洪暴發。滔滔洪水席卷而來,正在渡河的梁軍措手不及,“軍人死散”。這支曾經橫掃中原、擊潰數十萬魏軍的白袍精銳,不幸毀於自然災害。
陳慶之本人幸免於難,但孤身一人,處境危險。他機智地落須發為沙門,化裝成僧人,潛行至豫州今河南汝南一帶)。在豫州,他得到當地人程道雍等的幫助,被秘密送出汝陰,最終安全返回建康。
儘管此次北伐最終功敗垂成,但陳慶之以七千兵力橫掃中原,攻占洛陽,創造了中國戰爭史上的奇跡。他率領的白袍軍威震華夏,“名師大將莫自牢,千兵萬馬避白袍”的童謠,也成為中國軍事史上不朽的傳奇。
回到建康後,梁武帝並沒有因北伐失敗而責備陳慶之,反而“仍以功除右衛將軍,封永興縣侯,邑一千五百戶”。這表明梁武帝充分認識到陳慶之的軍事才能和功績,北伐的失敗更多是由於政治因素和不可抗的自然災害,而非陳慶之指揮失誤。
喜歡曆史奇人傳請大家收藏:()曆史奇人傳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