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154年的一個秋夜,平原郡厭次縣今山東陵縣)的一間陋室內,燈火搖曳。十六歲的東方朔跪坐在一方破舊的草席上,身前的木案堆滿了厚重的竹簡,幾乎將他清瘦的身形淹沒。他正臨摹秦相李斯的《諫逐客書》,手中的毛筆在微黃的簡牘上穩健運走,筆墨酣暢,筆鋒在轉折處已見超越年齡的淩厲與風骨。
“臣聞地廣者粟多,國大者人眾,兵強則士勇……”他低聲吟誦著,目光如炬,仿佛透過這些文字,看到了那個縱橫捭闔、策士蜂起的偉大時代,也看到了自己渴望參與其中的未來。
房門被輕輕推開,一位麵帶憂色的婦人端著陶碗走了進來,碗裡是溫熱的羹湯。她是東方朔的嫂嫂。俗話說,長嫂如母。自東方朔父母早逝後,便是兄嫂二人含辛茹苦,將他撫養成人,特彆是嫂嫂溫柔賢惠,非常關愛自己這個聰慧的小叔子,甚至比看自己的兒子還順眼。
“曼倩,”嫂嫂將羹湯放在案幾一角,柔聲道:“夜已深了,你整日閉門苦讀,便是鐵打的身子也熬不住,該出去走走,早些歇息了。”
東方朔聞聲,恭敬地放下筆,轉向嫂嫂。他的臉龐雖還帶著少年的青澀,但眉宇間已凝聚著一股不容小覷的英氣與沉穩。
“嫂嫂,”他聲音平靜卻堅定,“我不累。而且……我打算去長安。”
“長安?”嫂嫂聞言,臉上瞬間寫滿了震驚與憂慮,聲音不自覺地提高了些許,“那京城之地,千裡之遙,花費巨大,我們這樣的寒門子弟,無依無靠,如何去得?便是去了,又如何立足?”
“正因我們是寒門,才更要奮力一搏,出人頭地!”東方朔的眼神在燈火下熠熠生輝,如同暗夜中的星辰,“當今天子雄才大略,登基以來,革除舊弊,正在招攬天下英才。詔令已下,不論出身,唯才是舉。兒已熟讀諸子百家之書,更通曉劍法射術,自問不遜於人。定要在那長安城中,闖出一片屬於我東方朔的天地!”
他語氣鏗鏘,充滿了不容置疑的自信。這自信,並非無根之木,無源之水,而是源於過去數年間,無數個日夜的勤學苦練與非凡際遇。
其實,在他心中,還深藏著一個連兄嫂也未曾詳知的秘密。那是在三年前的一個春日,他到黃河邊練劍,河水滔滔,奔流東去。就在他收勢喘息之際,一位須發皆白、衣衫襤褸卻目光澄澈如嬰的老者出現在他身旁,微笑著看他練劍,並指點了他幾式看似樸拙、實則蘊含至理的劍招。老者見他天資聰穎,心性堅韌,臨彆之際,從懷中取出一卷以獸皮精心包裹的竹簡贈予他,上書四個古篆——《太公陰符》。
“此乃謀略之道,帝王之術,”老者語重心長,“非常人可授,亦非常人可學。你骨相清奇,他日必非池中之物。謹記,若見天子,勿以常理進,當以奇計取勝,方能脫穎而出。”
言罷,老者飄然而去,仿佛從未出現。東方朔回家後,迫不及待地展卷夜讀,發現其中所載,並非尋常的儒家經典或兵法戰陣,而是縱橫捭闔、揣摩人心、洞察時勢的奇謀秘策,其思想兼融道家之玄、法家之峻、兵家之詭,深深震撼了他年輕的心靈。
自那以後,他的學習生涯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原本,他的求學之路就充滿了異於常人的刻苦與規劃。
十三歲啟蒙,以勤補拙
東方朔的啟蒙並不算早。據他後來給漢武帝的上書中自述:“臣朔少失父母,長養兄嫂。年十三學書,三冬文史足用。”
十三歲,在許多世家子弟已能誦讀詩書時,他才開始接觸文字。然而,他的聰慧與勤奮是驚人的。家中貧寒,無力購置大量書籍,他便想儘辦法向鄉裡有藏書的人家借閱,或是為人抄書以換取閱讀的機會。每一個字,他都反複臨摹;每一篇文章,他都背誦如流。
所謂的“三冬文史足用”,意味著他僅僅用了三個冬天——亦即充分利用了農耕閒暇的所有時間——所讀的書籍和掌握的文史知識,就已經足夠應對一般的考核與應對。北方的冬天,寒風凜冽,室內嗬氣成冰,他常常裹著單薄的衣物,靠著微弱的炭火,通宵達旦地研讀《倉頡篇》、《急就章》等字書,以及《詩經》、《尚書》的殘卷。手指凍得通紅僵硬,便哈口氣搓一搓,繼續執筆。那股不向命運低頭的倔強,早已深植於少年心中。
十五學劍,文武兼修
到了十五歲,東方朔不滿足於僅做一文弱書生。他深知,欲要在當代有所作為,尤其是麵對可能存在的機遇如天子征召或出使異域),文武雙全方是正道。於是,他開始“十五學擊劍”。
他尋訪鄉裡的劍術教師,虛心求教。擊劍不僅是技巧的磨練,更是意誌與體魄的錘煉。夏日炎炎,他在院子裡揮汗如雨,反複練習劈、刺、格、洗;冬日積雪,他則在雪地上騰挪閃轉,鍛煉下盤的穩定與身法的敏捷。他將讀書所得的悟性用於劍術,往往能舉一反三,進步神速。很快,他的劍術便在同齡人中脫穎而出,這不僅強健了他的體魄,更塑造了他果敢、機敏的性格。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十六誦詩書,博聞強識
十六歲時,東方朔的學習進入了博覽與深化階段。他“十六學《詩》、《書》,誦二十二萬言”。《詩經》的溫柔敦厚、比興寄托,《尚書》的誥命典謨、古奧艱深,他都一一攻克。但這“二十二萬言”絕非僅僅指這兩部經典。在當時的語境下,這代表了他所閱讀和背誦的文字總量,涵蓋了當時他能接觸到的所有重要典籍:諸子散文的雄辯機智,《春秋》三傳的微言大義,《戰國策》的縱橫術數,乃至醫卜星相之書,他都有所涉獵。
他的書房或者說他那間堆滿竹簡的陋室)便是他的整個世界。他將每一片竹簡都視若珍寶,反複咀嚼,深入思考。他讀書不僅為記憶,更為理解與運用。常常讀到精彩處,他會拍案叫絕,或掩卷長思,將書中的道理與當下的時勢、與《太公陰符》中的謀略相互印證。這種高效的學習方法和龐大的閱讀量,為他日後在武帝麵前應對如流、詼諧善辯打下了無比堅實的基礎。
夜授陰符,融會貫通
而在所有公開的學業之外,夜深人靜之時,他便會悄悄拿出那卷《太公陰符》,在燈下細細研讀。這卷書為他打開了一個全新的世界。它教導他如何觀察事物的征兆,如何揣度他人的心思,如何因勢利導,如何出奇製勝。書中的智慧,與他所讀的儒家之仁、法家之法、兵家之詭道相互碰撞、融合,逐漸形成了他獨特的思想體係——一種既包容百家,又注重實效,且不乏機變與幽默的處世與謀事之道。
他常常在腦海中模擬各種情境,如何向君王進言,如何應對詰難,如何化解危機。那黃河邊老者的預言——“見天子,當以奇計取勝”——如同一點星火,在他心中燃起了熊熊的鬥誌與渴望。
如今,站在十六歲這個人生的關口,回顧自己十三歲以來的勤學軌跡:文史足用,劍術初成,詩書滿腹,更兼陰符謀略在胸。他自覺學識已成,羽翼已豐,如同蟄伏已久的鯤鵬,渴望飛向那片名為長安的廣闊天地。
他看著憂心忡忡的嫂嫂,語氣緩和下來,但目光依舊堅定:“嫂嫂,我知道您和兄長的擔憂。但雛鷹終須離巢,男兒誌在四方。我東方朔若不能趁此風雲際會之時,以平生所學博取功名,上報國家,下慰兄嫂養育之恩,豈不是辜負了這七尺之軀,與這滿腹的才學?”
他重新拿起筆,目光落回那篇《諫逐客書》上,仿佛在與數百年前那位以一篇文章改變秦國國策、也改變自身命運的前賢對話。窗外,秋風蕭瑟,但他的內心卻如火般熾熱。通往長安的道路,就在他的筆下,在他的心中,徐徐展開。他夢想,屬於他的時代,也將來臨。
喜歡曆史奇人傳請大家收藏:()曆史奇人傳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