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色漸合,都督府的書房內已點起了燭火。周晏剛送走一批前來稟報事務的屬官,正揉著發脹的太陽穴,準備處理案頭那似乎永無止境的公文。今日德陽殿上那場風波,雖看似大獲全勝,徹底奠定了曹氏集團乃至他個人的無上權柄,但其中蘊含的凶險與後續的餘波,他心知肚明。尤其是那道《安宮固本條例》,如同在平靜至少表麵如此)的湖麵投下巨石,漣漪必將擴散至每一個角落。
果然,書房門被未經通傳地猛地推開,帶進一陣微涼的夜風,吹得燭火一陣搖曳。荀彧站在門口,一向雍容整肅的官袍此刻顯得有些淩亂,平日裡溫潤如玉的麵龐此刻漲得通紅,胸膛因急促的呼吸而劇烈起伏,那雙總是蘊含著智慧與憂思的眼睛,此刻燃燒著難以抑製的怒火與……深深的失望。
“周!子!寧!”荀彧幾乎是咬著牙,一字一頓地低吼出聲,聲音因極致的憤怒而帶著一絲顫抖。他幾步衝到周晏案前,完全失了平日裡的從容風度,指著周晏的手指尖都在微微發抖,“你……你今日在德陽殿上,都說了些什麼?!做了些什麼?!《安宮固本條例》?哈哈哈……好一個《安宮固本條例》!”他笑聲淒厲,充滿了諷刺與悲涼,“你將天子置於何地?將漢室威嚴置於何地?!那是陛下!是天下共主!你……你竟敢如此跋扈,行此王莽、董卓之事!你可知,此舉是將皇室最後一點尊嚴都踩在了泥地裡!讓這搖搖欲墜的漢室江山,連最後一塊遮羞布都蕩然無存!”
他越說越激動,聲音越來越高,積壓了一整天的憤懣、不解、乃至一種被背叛的痛苦,在此刻如同決堤洪水般洶湧而出:“我一直以為,你雖行事不拘常理,偶有驚世駭俗之舉,但心中自有尺度,存著匡扶社稷、安定天下的赤誠!我看著你從一介白身,一步步走到今天,雖有驚愕,卻總以為你與我等一樣,心中存著那份‘漢臣’的本分!可你……你今日所為,與那些亂臣賊子有何區彆?!你讓天下人如何看你?讓史筆如鐵如何書你?!‘周晏者,漢之逆臣也’!這千古罵名,你……你擔得起嗎?!”
荀彧痛心疾首,句句如刀,不僅是在斥責周晏的行為,更像是在拷問自己的信念。他對周晏,一直有種複雜的情感,既有對後輩才俊的欣賞提攜,又有因誌趣相投而產生的親近,甚至有一絲長輩對晚輩不自覺的維護。此刻,這種維護變成了更深的刺痛。
周晏沒有立刻反駁,甚至沒有抬頭。他安靜地聽著荀彧的咆哮,任由那飽含憤怒與失望的話語如同冰雹般砸落。他隻是默默地將手中批閱公文的筆放下,然後起身,走到一旁的小幾邊,親手斟了一杯尚溫的茶湯。他的動作很慢,很穩,仿佛荀彥那激烈的言辭並未在他心中掀起半分波瀾。
直到荀彧因情緒過於激動而微微喘息,暫時停歇下來,周晏才端著那杯茶,走到荀彧麵前。他沒有辯解,沒有爭執,而是雙手將茶盞奉上,然後對著荀彧,深深一揖,語氣平靜甚至帶著一絲歉然:“文若兄,罵累了吧?先喝口茶,潤潤喉。今日之事,是晏考慮不周,行事過於激烈,惹文若兄動怒傷心了……晏,在此向文若兄賠罪。”
他這突如其來的認錯與低姿態,讓滿腔怒火的荀彧仿佛一拳打在了棉花上,一時怔住,竟不知該如何接話。他看著周晏那年輕而平靜的麵容,看著他那雙清澈卻深不見底的眼睛,心中的怒火莫名地被一種無力的悲哀所取代。他了解周晏,知道他絕非虛偽做作之人,此刻認錯,或許真有幾分真心?
周晏直起身,目光坦然地看著荀彧,語氣依舊平穩,卻開始切入核心:“文若兄,你罵得對,也罵得好。有些話,或許隻有你會這般不顧一切地來罵我。但你可曾想過,今日若不由我來說出這《條例》,換做孟德兄親自來提,又會是何等光景?”
他微微停頓,讓這句話在荀彧心中沉澱。“屆時,站在德陽殿上,直麵孟德兄雷霆之怒,甚至可能爆發更激烈衝突的,會是誰?是你,文若兄。是你這個一直堅持著匡扶漢室理想,與孟德兄理念已然出現裂痕的尚書令。”周晏的聲音低沉下去,帶著一絲不易察覺的沉重,“我不想看到那一天。不想看到你與孟德兄,因這無可挽回的路徑分歧,而徹底走向決裂。那對你,對孟德兄,對我們這個好不容易才看到一絲安定曙光的集團,都是無法承受的撕裂之痛。”
荀彧身體猛地一顫,周晏的話像一根針,精準地刺入了他內心最深處的隱憂。他與曹操之間,關於“漢室”與“曹氏”的權重問題,早已不是秘密,隻是尚未擺到台麵。周晏此舉,竟是在……替他擋災?
“其次,”周晏繼續道,目光變得銳利起來,“文若兄,你口口聲聲‘天下人’,‘史筆如鐵’。可你所說的‘天下人’,究竟是誰?是那些高踞廟堂、掌握話語權的士族豪門?還是那些在亂世中輾轉呻吟、易子而食的升鬥小民?他們的話語權,從來就不對等。孟德兄給了我‘都督中外諸軍事,錄尚書事,開府儀同三司’之權,這是天下至重之權柄。我可以有很多種方法,讓那些聒噪的、隻代表少數人利益的‘天下人’閉嘴。至少,在他們還有用的時候,讓他們學會沉默。”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他的語氣帶著一種冰冷的篤定,那是掌握絕對力量後的自信。“但我們現在還需要他們,需要他們的知識,需要他們的人脈,需要他們來維持這個龐大帝國的基層運轉。所以,有些表麵文章,不得不做。有些罵名,不得不背。”
說到這裡,周晏的眼神微微恍惚了一下,似乎想起了什麼。他走到窗邊,望著窗外沉沉的夜色,聲音裡帶上了一種前所未有的清晰與堅定,仿佛也是在對自己重申:“文若兄,若非當年孟德兄將我帶入營中,若非……若非子修曹昂)意外早逝,我可能至今仍在某個角落裡,渾渾噩噩,沉迷於那些被你們視為‘奇淫巧技’的物事之中,對外麵的屍山血海、易子而食漠不關心。”
他轉過身,目光灼灼地看向荀彧,那眼神清澈、坦蕩,卻又帶著一種近乎殘酷的清醒:“我經曆了宛城之殤,目睹了淮南之亂,親曆了官渡的血海。我看到了太多……我才漸漸明白,我周晏理解的‘天下’,不是那一家一姓的廟堂,而是這普天之下,千千萬萬的漢家兒女!我的目標,從頭至尾,就是結束這該死的亂世!讓我們的民族,讓這片土地上的漢人,能夠喘過氣來,能夠延續下去,不再受戰亂流離之苦!而不是為了匡扶那個早已名存實亡、甚至自身就是混亂源頭的漢室,為他劉姓一家而活!”
他深吸一口氣,一字一句道:“縱觀天下諸侯,劉表守戶之犬,劉璋暗弱無能,孫權偏安一隅,袁紹……已成昨日黃花。唯有曹孟德,他能理解我的想法,能支持我那些看似離經叛道的舉措,能給我足夠的空間和權力,去實現這個目標!隻有他!所以,我選擇他,我輔佐他,無關漢室,隻關蒼生!”
這一番石破天驚的話語,如同驚雷,在荀彧耳邊炸響。他怔怔地看著周晏,看著這個他一路看著成長的年輕人,此刻身上散發出的那種超越時代的視野與決絕。他何嘗不理解周晏胸中所想?那“讓天下漢人得以喘息”的宏願,與他“匡扶漢室、安定黎庶”的理想,在底層邏輯上,並非完全背道而馳。隻是路徑不同,隻是那“忠君”的執念,如同枷鎖,牢牢束縛著他。
荀彧沉默了。滿腔的怒火在周晏這坦誠到近乎殘忍的剖析麵前,漸漸熄滅,隻剩下無儘的疲憊與蒼涼。他追求的是秩序的恢複,是王道仁政的回歸;而周晏追求的,是生存的保障,是族群的存續。孰對孰錯?在這血與火的亂世,似乎早已失去了評判的標準。
良久,荀彧長長地、仿佛耗儘所有力氣般歎息了一聲。他抬起頭,看著周晏,眼神複雜難明,有無奈,有惋惜,或許,還有一絲釋然?他緩緩起身,整理了一下微亂的衣袍,聲音恢複了往日的平靜,卻帶著一絲難以抹去的蕭索:“罷了……罷了……子寧,你……好自為之。”
他走到門口,腳步頓住,卻沒有回頭,隻是留下了一句沉甸甸的囑托,如同最後的箴言:“身居高位,手握重權,勿忘……初心。”
說完,他便徑直離開了書房,身影消失在廊下的黑暗中,那背影,竟顯得有幾分佝僂。
周晏站在原地,久久未動。荀彧最後那句話,在他心中反複回響。他不知道荀彧是否理解了他,或許理解了,但無法接受。這次交談,與其說是說服荀彧,不如說是他第一次如此清晰、如此堅定地對自己未來的道路進行了確認。胸口有些發悶,並非因為被斥責,而是因為那個一直愛護他、引導他的長者,那失望而去的背影。
喜歡三國:無冕之相請大家收藏:()三國:無冕之相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