鷹嘴岩哨卡被屠、鬼見愁隘口失守的消息,如同投入平靜湖麵的兩塊巨石,在河東路的軍政高層中激起了滔天巨浪。當八百裡加急的軍報最終送到河東宣撫使折惟昌手中時,這位久鎮邊陲的老將臉色瞬間變得鐵青。
“飛狐陘!果然是飛狐陘!”折惟昌一拳砸在案幾上,震得筆墨紙硯一陣亂跳,“耶律斜軫!好狠毒的手段!”
軍報上字跡潦草,帶著血與火的焦灼:遼軍精銳約三千,裝備精良,行動如鬼魅,善用毒煙詭計,沿途哨卡多被悄無聲息拔除,目前兵鋒已越過太行山脊,正沿著滹沱河穀地,快速向代州方向穿插!其意圖昭然若揭——避開雁門關天險,從側後直插代州,切斷河東與河北的聯係,動搖整個北部防線!
“折帥,怎麼辦?代州雖有守軍五千,但城池不算堅厚,若被這支遼軍精銳突至城下,內外夾擊,後果不堪設想!”副將焦急地說道。
折惟昌強迫自己冷靜下來,目光在地圖上飛快掃過。代州絕不能有失!一旦代州陷落,雁門關守軍後路被斷,河東門戶洞開,遼軍鐵騎便可長驅直入,蹂躪汾河穀地!
“立刻飛鴿傳書雁門關,令其嚴守關隘,不得妄動,謹防遼軍主力正麵強攻!”折惟昌迅速下令,“同時,以八百裡加急,向定州楊太師稟報軍情,請求指示並派兵援應!”
他頓了頓,眼中閃過一絲決絕:“傳令代州守將張臣,收縮外圍兵力,堅壁清野,死守待援!本帥親率太原府八千精騎,即刻出發,馳援代州!務必在遼軍合圍之前,抵達代州城下!”
命令一道道發出,整個河東路的戰爭機器被迫高速運轉起來。折惟昌深知,他麵臨的是一場與時間的賽跑,也是一場與耶律斜軫這支毒蛇般部隊的生死較量。
與此同時,滹沱河穀地。
耶律斜軫率領的三千“鐵狼司”死士,正如同一股黑色的鐵流,沿著河穀快速推進。他們行動極其迅捷,晝伏夜出,專挑小道險徑,避開宋軍主要的城鎮和屯兵點。沿途遇到的零星宋軍巡邏隊和村莊,幾乎來不及發出任何警報,便被他們以絕對優勢的兵力和狠辣的手段迅速清除,真正做到了一擊即走,片甲不留。
兀顏爍古配置的“蝕骨香”和其他一些擾亂神智、引發輕微疫病的藥物,被他們巧妙地投入溪流、水井之中。雖然劑量不大,無法造成大規模殺傷,但卻足以讓附近區域的宋軍民夫感到不適,精力不濟,進一步遲滯了可能的抵抗和情報傳遞。
“統領,再有一日路程,便可抵達代州城下。”一名副統領抹了把臉上的雨水和汗水,低聲稟報。連續多日的強行軍和廝殺,即使是以悍勇著稱的“鐵狼司”士卒,也顯露出疲憊之色。
耶律斜軫抬頭看了看陰沉沉的天空,雨水順著他的鐵盔邊緣滴落。他舔了舔有些乾裂的嘴唇,眼中閃爍著野獸般的光芒:“告訴兄弟們,再加把勁!攻破代州,財帛女子,任其取用!讓南人看看,我大遼鐵狼的獠牙!”
他並不擔心代州守軍。根據情報,代州守將張臣能力平平,守軍數量也不多。他唯一忌憚的,是宋軍的援兵。必須趕在宋軍援兵抵達之前,以雷霆之勢拿下代州!
代州城。
城牆之上,氣氛壓抑得如同這陰雨天氣。守將張臣是個四十多歲的中年將領,資曆不淺,但缺乏獨當一麵的魄力。此刻他望著城外陰雲密布的原野,以及遠處山巒間隱約可見的、代表著死亡與殺戮的狼頭旗幟,手心全是冷汗。
“將軍,城外百姓已大部分撤回城內,四門皆已封閉,滾木礌石、火油金汁皆已備齊。”副將低聲彙報,試圖給主將打氣。
張臣點了點頭,聲音有些乾澀:“好……好……折帥的援軍,何時能到?”
“折帥已親率八千精騎從太原出發,但……至少還需三日。”
“三日……”張臣喃喃道,看著城外那越來越近的黑色洪流,心中一片冰涼。三千對五千,看似守軍占優,但他深知耶律斜軫麾下皆是百戰餘生的悍卒,更兼手段詭譎,自己這五千守軍,多半是久疏戰陣的州府兵,能否守住三天,他毫無把握。
“將軍,你看!”身旁的親兵突然指著城外,聲音帶著驚恐。
張臣順著他指的方向看去,隻見一支約百人的遼軍小隊,竟然大搖大擺地推進到距離城牆不到一箭之地的地方!他們並未攜帶攻城器械,而是推出了幾十名被俘的宋軍百姓和士卒!
一名遼軍頭目騎在馬上,用生硬的漢語朝著城頭喊道:“城上的南軍聽著!限爾等一個時辰內,開城投降!否則,每隔一刻鐘,我便殺十人!直到殺光為止!這就是抗拒我大遼天兵的下場!”
話音未落,雪亮的彎刀揮下,十顆血淋淋的人頭瞬間落地!淒厲的慘叫和哀求聲被粗暴地打斷,鮮血染紅了城下的土地。
城頭守軍一片嘩然,許多士卒麵露不忍和憤怒,更有甚者氣得渾身發抖。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畜生!”張臣目眥欲裂,死死抓住城垛,指節發白。他恨不得立刻下令放箭,將城下那群畜生射成刺蝟!但他不能。對方在弓箭射程的邊緣,貿然放箭效果不大,反而可能激怒對方,加速屠殺。
“將軍!不能投降啊!”副將急道,“一旦開城,我等皆死無葬身之地!”
“我知道!”張臣低吼道,內心在天人交戰。眼睜睜看著同胞被殺,他心如刀絞;但開城投降,更是死路一條,而且會連累全城百姓!
耶律斜軫站在遠處的一個小山坡上,冷漠地看著這一切。攻心為上,這是他慣用的伎倆。他要的不是立刻攻城,而是要摧垮守軍的意誌,讓他們在恐懼和愧疚中煎熬。
一個時辰,在壓抑和悲憤中緩慢流逝。當遼軍頭目再次舉起彎刀,準備斬殺第二批俘虜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