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啟四年,春末。遼東的冰雪漸漸消融,遼水奔騰,裹挾著殘冬的寒意向東流去。
大地開始複蘇,萬物生長的氣息彌漫在空氣中,預示著一個新季節的到來。
遼水河畔,漁夫們開始忙碌起來,準備迎接漁汛的到來,而遠處的山林中,獵人們也開始了他們的狩獵季節。
襄平城已恢複秩序,神州帝國的旗幟在城頭獵獵作響。城牆上,士兵們警惕地巡視著四周,確保這座剛剛經曆戰亂的城市不再受到任何威脅。
城內,百姓們開始重建家園,街道上重新出現了叫賣聲和孩童的歡笑聲。
然而,趙雲知道,真正的挑戰才剛剛開始。他深知,戰爭的結束並不意味著和平的到來,而是另一場鬥爭的開始。
“報——!”一名斥候飛馬入城,直抵帥府,馬蹄聲在石板路上回響,打破了城內的寧靜。
“高句麗王派使節前來,言稱願向神州帝國稱臣納貢!”斥候的聲音中帶著一絲急促,顯然,這個消息對於整個襄平城來說,都是一次不小的震動。
帥府內,眾將神色各異。魏延冷笑道:“敗軍之將,也敢言和?”他的語氣中充滿了不屑,顯然對於高句麗的示弱並不買賬。
魏延是帝國麾下的一員猛將,以勇猛著稱,他相信隻有通過武力才能確保帝國的安全。
劉淵沉吟:“高句麗雖敗一陣,但國力尚存,此時遣使,恐怕有詐。”劉淵也是一員智將,他深知高句麗的狡猾,對於這次突然的示好,他持有懷疑態度。
他認為,高句麗可能是在為下一次的進攻做準備,而這次的使節,不過是一個幌子。
李儒眯起眼,說道:“不如假意受降,待其鬆懈,再一舉滅之。”
李儒是謀士,也是天啟帝安排的軍師,他提出的策略充滿了詭計和算計。在他看來,這是一個絕佳的機會,可以利用高句麗的鬆懈,給予其致命一擊。
蔣琬搖頭:“高句麗狡詐,若我軍受降後鬆懈防備,反易中其計。”蔣琬是軍中的穩健派,他主張謹慎行事,不被敵人的表麵動作所迷惑。
他認為,即使高句麗真的有投降的意圖,也必須保持高度警惕,以防不測。
趙雲目光沉靜,緩緩道:“先見使者,再做定奪。”
作為主帥,趙雲的決定將影響整個戰局。他深知,每一個決策都關係到無數士兵和百姓的生死。
他決定先與高句麗的使節會麵,了解對方的真實意圖,然後再做出最合適的決策。
畢竟,取得戰爭的勝利不僅僅在於戰場上的廝殺,更在於對局勢的準確判斷和把握。
高句麗的使者們身穿華麗的朝服,帶著莊重的神情,緩緩步入了城門。他們按照禮節,恭敬地跪拜在地,雙手高舉著國書和貢品清單,向神州的君主表達他們的敬意和誠意。
在他們的身後,隨從們牽著五百匹精選的良馬,馬背上馱著沉重的黃金,以及裝滿了無數珍貴的人參和貂皮的箱子。
這些貢品不僅體現了高句麗的富饒,也顯示了他們對神州的尊重和臣服之心。
使者們的聲音在城門下回蕩:“我國王願永世臣服神州,絕無二心!”他們的言辭懇切,充滿了對和平與友誼的渴望。
趙雲接過使者們呈上的國書,他的目光在那金光閃閃的貢品上一掃而過,隨即專注地翻閱起國書的內容。
他的眉頭忽然一皺,目光緊緊地鎖定在國書末尾的印璽上。那並非高句麗王的官方印璽,而是一個私人印璽——“莫離支”淵蓋蘇文的私印!
這個發現讓趙雲的心中湧起了疑惑和警覺。淵蓋蘇文是高句麗的重臣,他的私印出現在國書上,這背後究竟隱藏著怎樣的秘密和a?
趙雲深知,這不僅僅是一份簡單的國書,它可能關係到兩國之間的政治格局和未來的走向。
他必須仔細分析這份國書的內容,以及淵蓋蘇文私印的出現,是否意味著高句麗內部的權力鬥爭,或者更深層次的外交策略。
趙雲決定立即召集朝中重臣,共同商討應對之策,確保國家的利益不受損害。
注:莫離支為高句麗最高軍事官職,淵蓋蘇文此時已架空高句麗王,獨攬大權。)
“使者。”趙雲合上國書,聲音平靜,但眼神中透露出一絲銳利,“你家大王,可還安好?”
他的話語中帶著一種不容置疑的威嚴,仿佛在詢問的不僅僅是對方君主的健康狀況,更是在探查背後可能隱藏的陰謀與動向。
使者麵色微變,他顯然沒有預料到趙雲會如此直接地提出這個問題。
他試圖掩飾自己的不安,隨即強笑道:“大王……自然安好。”他的笑容顯得有些勉強,眼神閃爍不定,似乎在極力隱藏著什麼。
趙雲冷笑,他的冷笑中充滿了譏諷和不信任。他猛地拍案而起,聲音中帶著不容置疑的決斷:“拖下去,嚴加審問!”
他的命令如同利劍一般鋒利,劃破了空氣中的緊張氣氛。趙雲的這一舉動,無疑是在向使者表明,他不會容忍任何的欺騙和隱瞞,他要揭開使者背後可能存在的秘密。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趙雲身後的武將們紛紛拔劍出鞘,劍光在燭光的映照下閃爍著寒光,氣氛緊張到了極點。
使者被幾名士兵粗魯地拖走,他的掙紮和抗議在寬闊的議事廳中回蕩,但無人理會。
趙雲的這一決策,不僅顯示了他對國家安危的極度重視,也體現了他作為一國重臣的果斷與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