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啟三十七年秋,新洛城君士坦丁堡)。金角灣的船塢裡,最後一艘戰艦的龍骨被改造成商船的弧度。
周不疑親手將“破浪”號的撞角卸下,鑄成犁鏵分發給色雷斯的農民。玄甲騎兵卸下的鱗甲正在熔爐中重鑄,變成灌溉水車的齒輪。
“第十七個屯墾區設在薩洛尼卡。”劉巴在輿圖上插下青旗,“安置退伍士卒三千戶,與馬其頓人混居。
在這廣袤的田野上,新的矛盾悄然滋生,如同春日裡的雜草,難以根除。希臘的農人們,他們世代相傳的橄欖園,如今麵臨著新的挑戰。
他們堅決拒絕在那些鬱鬱蔥蔥的橄欖樹間套種小米,他們認為這會破壞橄欖樹的生長環境,影響橄欖的品質和產量。
他們對土地的深厚情感和對傳統的堅守,使得他們對任何可能改變現狀的嘗試都持反對態度。
與此同時,在保加利亞的遼闊草場上,牧羊人們也麵臨著自己的困境。他們抗議漢式犁具的引入,認為這些外來工具破壞了他們賴以生存的草場。
這些犁具在翻土時過於粗暴,破壞了草根,影響了牧草的生長,進而影響了羊群的健康和羊毛的質量。牧羊人們擔心,如果繼續使用這些犁具,他們的傳統生活方式將難以為繼。
然而,轉機往往在最意想不到的時刻出現。隨軍醫師在巡視這片土地時,意外地發現了一個令人振奮的現象。在那些與江南桑樹共生的葡萄園中,葡萄藤似乎更加茁壯,而且黴病的發生率大大降低。
這一發現讓周不疑看到了解決矛盾的希望。他立即下達命令,宣布凡是在桑園間作葡萄的農戶,都將享受免三年賦稅的優惠政策。
這一政策的出台,不僅為農人們提供了經濟上的激勵,更重要的是,它為解決傳統農業與新技術之間的矛盾提供了一種可能的解決方案。
農人們開始嘗試在桑樹下種植葡萄,他們發現這種共生模式不僅沒有損害原有的橄欖樹和草場,反而帶來了意想不到的好處。
葡萄藤的根係幫助桑樹更好地吸收水分和養分,而桑樹的落葉又為葡萄提供了天然的肥料。這種生態農業的實踐,不僅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還促進了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周不疑的這一決策,不僅緩解了農人與牧羊人之間的矛盾,還為當地的農業發展指明了新的方向。
通過政策引導和科技創新,古老的農耕文明得以煥發新的生機,而這片土地上的農人和牧羊人,也終於看到了希望的曙光。
秋天,第一批混種園獲得豐收。紫紅色的葡萄釀成的酒液,與蠶絲一起裝船東運。威尼斯商人捧著絲綢驚歎:“東方人讓土地流淌著黃金與紫霞!”
清晨,新洛太學響起七種語言的誦讀聲。希臘哲人在講解《理想國》時,突然用漢語提問:“公孫龍‘白馬非馬’,與巴門尼德‘存在為一’有何相通?”
台下坐著漢人匠師、阿拉伯數學家、猶太法典師。最出色的學生是個叫君士坦丁的混血少年,他能用拉丁文賦詩,用漢語作策論,還能用阿拉伯語演算幾何。
“看他。”法正輕聲道,“這就是未來的模樣。”
李儒在暗處記錄著每個學者的言行。當他發現某個波斯祆教徒偷偷翻譯《孫子兵法》時,並未阻止,隻是將譯本抄送格物院——那裡正在編纂《萬國兵要》。
天啟三十八年春,連接黑海與地中海的運河通航。竣工典禮上,周不疑卻缺席了。他站在聖索菲亞大教堂的穹頂下,看陽光穿過新鑲嵌的琉璃窗——上麵用彩色玻璃拚出《道德經》章句。
“道可道,非常道”的漢文與希臘文注釋交織,投在查士丁尼皇帝的紫袍石像上。前來觀禮的阿拉伯使節沉默良久,最終在留言簿上寫下:“智慧之殿應向所有追尋真理者敞開。”
當晚,周不疑在舊皇宮召開萬國商會。威尼斯人用玻璃換走景德鎮瓷器,阿拉伯人用醫藥典籍交換造紙術,猶太商人則促成了第一筆跨國信貸——借款方是正在明洲抗敵的趙廣。
盛夏,一支傷痕累累的船隊駛入金角灣。他們是劉淵派回的使者,帶來北大西洋的驚人見聞。
“維京人隻是前鋒。”使者呈上繳獲的圖騰,“真正的威脅來自更西方的內陸,那裡有數個龐大的部落聯盟,已開始使用馬匹與銅器。”
隨船運回的還有三具覆蓋羽毛的鎧甲,以及用玉米芯編製的史書——上麵記載著某個“羽蛇神”帶領族群跨越冰峽的傳說。
“明洲的仗,比想象中更難打。”劉淵在信中說,“趙廣世子需要更多火器與船隻。”
周不疑在博斯普魯斯海峽最窄處立碑,碑文用漢、希臘、阿拉伯三種文字鐫刻:
“東來紫氣漫歐羅巴,西去雲帆接美利堅。自此以往,俱是漢家日月。”
落成典禮上,他當眾焚燒了西征時的鎧甲,將灰燼撒入海峽。混血學子們用新譜的《破陣樂》送彆舊時代,曲調裡融入了拜占庭的聖詠與草原的長調。
信鴿帶著最後的改革方案飛向洛陽:
《商洲行省建製疏》
《萬民通婚令》
暮色中,周不疑獨自登上燈塔。西方,明洲的戰火還在燃燒;東方,故土的稻花應已飄香。
他撫摸著斑駁的欄杆,忽然想起王韌送行時的話:“記住,最好的征服,是讓被征服者以身為漢民為榮。”
海峽對岸,新下水的飛剪船正在升起風帆。這艘融合了漢式舵樓與歐式帆裝的新船,將要橫渡大西洋,把商洲的熔爐之火帶向新大陸。
喜歡漢末烽煙,特種兵王的爭霸之路請大家收藏:()漢末烽煙,特種兵王的爭霸之路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