靉ai,【靉靆dai)】一種器物,類似眼鏡。田藝蘅《留青日劄摘抄》卷二:“提學副使潮陽林公有二物,如大錢形,質薄而透明,如硝子石,如琉璃,色如雲母,每看文章,目力昏倦,不辨細書,以此掩目,精神不散。人皆不識,舉以問餘。餘曰:此靉靆也。”
關於《留青日劄》中記載的“靉靆”aidai,即眼鏡)的這段文字,展現了明代人對這一新奇事物的觀察和認知。下麵就將為你解讀這段原文,並介紹相關的背景信息。
原文與注釋
這裡將直接引用原文,並對其中的關鍵詞語進行簡要注釋,以幫助理解。
·原文引用:
田藝蘅《留青日劄摘抄》卷二:“提學副使潮陽林公有二物,如大錢形,質薄而透明,如硝子石,如琉璃,色如雲母。每看文章,目力昏倦,不辨細書,以此掩目,精神不散。人皆不識,舉以問餘。餘曰:此靉靆也。”
·詞語注釋:
·提學副使潮陽林公:指一位姓林的提學副使,潮陽人。提學副使是明代省級教育主管官員。
·硝子石:指一種人造的玉石玻璃,類似於現在的光學玻璃。
·琉璃:一種古代的彩色玻璃或釉料,這裡也是形容材質通透。
·細書:印刷或書寫得特彆細小的字。
·靉靆:這個詞原本是形容雲彩很厚的樣子,如“朝雲靉靆”。在這裡被田藝蘅用來指代“眼鏡”,非常形象地描繪了鏡片透光又能矯正視線的狀態。
故事介紹
這則筆記講述了一個有趣的小故事:
一位名叫林某的提學副使省級教育長官),擁有兩片像大銅錢形狀的物品。它們質地薄而透明,像硝子石和琉璃,顏色則類似雲母。每當林公閱讀文章感到眼睛疲勞,看不清小字時,就用它們遮在眼睛上,頓時感到精神集中,視力清晰。周圍的人都不認識這是什麼東西,就拿去問田藝蘅。田藝蘅告訴他們:“這叫做靉靆眼鏡)。”
這個故事是眼鏡在中國早期應用和傳播的珍貴史料。它說明了:
1.在明代,眼鏡對於大多數人來說還是稀罕物,甚至連官員和學者都未必認識。
2.田藝蘅能夠準確說出其名稱,體現了他的博學多識和對新奇事物的敏銳關注。
3.記載中眼鏡用於閱讀時緩解眼疲勞,其功能和現代老花鏡或放大鏡類似。
作者簡介
·姓名:田藝蘅1524—?年,一說卒於1591年),字子藝,號品嵓或香宇)。
·籍貫:浙江錢塘今杭州)人。
·生平:他是著名學者田汝成之子。自幼博學,才華橫溢,但在科舉道路上並不得誌,七次參加鄉試均未中舉。晚年才被選為歲貢生,擔任過安徽休寧縣的訓導縣學副長官),不久便辭官歸鄉。他性格高曠磊落,至老愈豪,常有驚世駭俗之舉,比如曾“朱衣白發,挾兩絳衣女奴,坐西湖花柳下”,引得路人圍觀,他卻旁若無人。
·特點:他被時人視為“博雅”之士,著述宏富,甚至有人將他與大學者楊慎相比。
作品簡介
·書名:《留青日劄》
·性質:這是一部明代的筆記類著作,共三十九卷。
·名稱由來:“留青”意為保留青竹本色,與“殺青”著述完成)相對。田藝蘅歸隱後,常在竹上刻寫心得,積少成多,故名《留青日劄》。
·內容:該書內容極為廣博,雜記明朝社會風俗、藝林掌故,上至天文地理、典章製度、政治經濟,下至冠服飲食、民間生活、奇聞異事,無所不包。書中保存了許多珍貴的史料,例如:
·記載了皇帝選繡女引起的民間恐慌。
·詳細羅列了查抄權臣嚴嵩、劉瑾等人家產的清單。
·描述了當時杭州的賭博之風、徽州“弄新婦”的陋習等社會現象。
·評價:儘管《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批評其稍顯“蕪雜”,但現代學者普遍認為該書具有很高的史料價值,是研究明代社會史、文化史的重要文獻。
喜歡古漢語常用字字典故事請大家收藏:()古漢語常用字字典故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