餲ai,食物經久而變味。《論語·鄉黨》:“食饐yi)而餲,魚餒nei)而肉敗,不食。”饐:腐臭。餒:腐爛。)
《論語·鄉黨》中的這一章,雖然隻有短短一句話,卻生動地展現了孔子的生活智慧與人生哲學。讓我們一起來深入解讀這個充滿現實意義的故事。
故事原文、注釋及翻譯
原文:
食饐而餲,魚餒而肉敗,不食。
注釋:
·食:食物,這裡指米飯、主食。
·饐:音yi,指食物因受濕熱而腐壞變味。
·餲:音ai,指食物經久變臭,比“饐”的程度更深。
·魚餒:餒,音nei,魚腐爛稱為“餒”。
·肉敗:敗,指肉腐爛變質。
·不食:不吃。
翻譯:
孔子不吃)糧食陳舊變味發臭,魚和肉腐爛變質了的食物。
作品與故事介紹
《鄉黨》篇背景
《鄉黨》是《論語》中一篇非常獨特的章節,它不像其他篇目以記錄孔子的言論為主,而是通過細致入微的描寫,勾勒出孔子在日常生活中的言行舉止、衣食住行。本篇為我們展現了一個“活生生”的孔子,他不僅是位思想家、教育家,更是一位將禮與仁融入生活每一個細節的實踐者。
上下文情境
這句話出自《鄉黨》中集中描述孔子“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飲食觀的一大段文字。在這一部分,孔子詳細列舉了多種“不食”的情況,如:
·“色惡,不食”顏色難看的不吃)
·“臭惡,不食”氣味難聞的不吃)
·“失飪,不食”烹調不當的不吃)
·“不時,不食”不合時令、不按節氣的不吃)
·“割不正,不食”刀工不合規矩的不吃)
我們所分析的“食饐而餲,魚餒而肉敗,不食”正是這一係列飲食準則中的第一條,也是最基本的一條。
核心解讀:並非挑剔,而是敬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