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第1節3 安ān,“風雨不動安如山”_古漢語常用字字典故事_线上阅读小说网 
线上阅读小说网 > 曆史軍事 > 古漢語常用字字典故事 > 第3章 第1節3 安ān,“風雨不動安如山”

第3章 第1節3 安ān,“風雨不動安如山”(1 / 1)

安an,安穩,穩固。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風雨不動安如山。”

我們一起來深度解析杜甫這首千古名作《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一、故事原文

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飛渡江灑江郊,高者掛罥長林梢,下者飄轉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無力,忍能對麵為盜賊。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歸來倚杖自歎息。

俄頃風定雲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鐵,嬌兒惡臥踏裡裂。床頭屋漏無乾處,雨腳如麻未斷絕。自經喪亂少睡眠,長夜沾濕何由徹!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二、分段注釋及翻譯

段落原文注釋翻譯

第一段;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飛渡江灑江郊,高者掛罥長林梢,下者飄轉沉塘坳;秋高:秋深。三重茅:多層茅草。掛罥:掛結。塘坳:低窪積水處;八月深秋,狂風怒號,卷走了我屋頂上多層茅草。茅草飛過江去,散落在對岸江邊,高的掛在高大的樹梢上,低的飄轉沉入池塘水窪。

第二段;南村群童欺我老無力,忍能對麵為盜賊。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歸來倚杖自歎息;忍能:竟忍心這樣。盜賊:氣話,指抱走茅草。呼不得:喝止不住。;南村的一群孩子欺負我年老沒力氣,竟忍心這樣當麵做“盜賊”,公然抱著茅草跑進竹林去了。我喊得唇焦口燥也喝止不住,隻好回來拄著拐杖,獨自歎息。

第三段;俄頃風定雲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鐵,嬌兒惡臥踏裡裂。床頭屋漏無乾處,雨腳如麻未斷絕。自經喪亂少睡眠,長夜沾濕何由徹;俄頃:一會兒。布衾:布被。惡臥:睡相不好。喪亂:指安史之亂。徹:到天亮;一會兒風停了,烏雲像墨一樣黑,秋天的天空陰沉迷蒙,漸漸黑了下來。用了多年的布被冷得像鐵一樣,孩子睡相不好,把被裡都蹬破了。屋頂漏雨,床頭沒有一點乾的地方,雨點像麻線一樣密集,沒有斷絕。自從經曆安史之亂後,我就一直睡眠不好,這漫漫長夜,到處濕漉漉的,如何才能捱到天亮?

第四段;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安得:如何能得到。庇:遮蔽,庇護。寒士:貧寒的讀書人,泛指窮人。突兀:高聳的樣子。見:同“現”,出現。;如何才能得到千萬間寬敞高大的房屋,普遍地庇護天下貧寒的士人,讓他們個個都笑逐顏開!房屋)在風雨中巋然不動,安穩如山!啊!什麼時候眼前能突然出現這樣高聳的房屋,到那時,唯獨我的茅屋破敗,我自己受凍而死也心甘情願!

三、作者介紹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被尊稱為“詩聖”,其詩被稱為“詩史”。

·核心思想:他的詩歌核心是儒家仁政思想,充滿了對國家的深沉憂慮、對人民的深刻同情。他有著“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政治理想。

·詩歌風格:沉鬱頓挫,深刻反映了唐代由盛轉衰的曆史過程和社會麵貌。

·與本詩關係:這首詩是杜甫人格的典型寫照。即使自己身處困境,他心中所念的依然是天下蒼生,這種“舍小我,求大我”的博愛精神,是其被稱為“詩聖”的重要原因。

四、創作背景

這首詩寫於唐肅宗上元二年761年)秋天,地點在成都浣花溪畔的草堂。

1.安史之亂:此時,安史之亂尚未完全平息,社會動蕩,民不聊生。杜甫本人也顛沛流離,從中原逃難到相對安定的四川。

2.個人境遇:在友人的幫助下,他蓋起了這座茅屋,暫時有了棲身之所。然而,生活的困窘並未改變。這場突如其來的秋風秋雨,摧毀了他唯一的庇護所,將他從個人的苦難中,瞬間推向了對所有天下寒士命運的思考。

3.心理狀態:詩中“自經喪亂少睡眠”道出了他內心的創傷。國家的動亂與個人的不幸交織在一起,最終在“長夜沾濕”的煎熬中,迸發出了最崇高、最無私的呐喊。

五、意義與內涵

1.從個人苦難到普世關懷的升華:詩歌的前三段極力描寫個人的窘迫與痛苦,但這隻是鋪墊。最後一段,情感猛然升華,從“吾廬獨破”轉向“廣廈千萬間”,實現了從“小我”到“大我”的跨越。

2.儒家仁愛精神的極致體現:“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是一種近乎宗教般的犧牲精神,是儒家“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思想的最高境界。

3.對安定生活的深切渴望:“風雨不動安如山”這句詩,不僅是對堅固房屋的形容,更是對戰亂中所有流離失所的人民對穩定、安寧生活的最深切、最形象的渴望。這裡的“風雨”既是自然界的風雨,也是人生的風雨、社會的動蕩。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六、結合現實論述

杜甫在一千多年前發出的呼喚,在今天依然具有震撼人心的現實意義。

1.“安居”是人民幸福的基石:

·杜甫的夢想,在今天可以理解為對“居者有其屋”的民生保障體係的追求。從中國的保障性住房、棚戶區改造,到新加坡的組屋政策,各國政府都在努力實現“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社會理想。一個能為其人民提供“風雨不動安如山”的居所的社會,才是穩定和有凝聚力的社會。

2.應對全球性“風雨”的啟示:

·今天的“風雨”有了更廣泛的含義:經濟危機、公共衛生事件如新冠疫情)、氣候變化、地區衝突等。這些全球性的挑戰,正如那場“秋風秋雨”,非一人一國所能抵禦。

·“廣廈”在今天可以象征:強大的公共衛生體係、健全的社會保障網絡、公平的教育機會、有效的全球合作機製。我們需要的,正是能夠抵禦這些現代“風雨”的、如山般穩固的社會製度和國際協作。

3.知識分子的社會責任與情懷:

·杜甫所代表的,是一種“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知識分子情懷。在當下,無論是科學家、教育家、企業家還是公職人員,都應當具備這種超越個人利益的社會關懷。當個人取得成功時,能否想到如何“大庇”更多人?當麵對社會不公時,能否發出呐喊?這種“杜甫精神”是推動社會進步的重要力量。

結論: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不僅是一首個人的悲歌,更是一首關於人類共同命運的理想之歌。它提醒我們,個人福祉與社會整體密不可分。無論是在戰火紛飛的唐代,還是在充滿挑戰的今天,構建一個能讓所有人免受“風雨”侵襲的、穩固如山的和諧社會,始終是我們共同追求的崇高目標。杜甫那“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的自我犧牲精神,依然是衡量社會文明與個體良知的一把崇高標尺。

喜歡古漢語常用字字典故事請大家收藏:()古漢語常用字字典故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最新小说: 南北戰爭:我與龍娘同居的日子 圍棋少年,我在大明舉重若輕 抗戰!我攜軍需商城和平全世界! 緬北:強迫臣服 天地翻覆 文娛:北電攝影係大導演 射雕之我為仙帝,當鎮壓此世 混沌奪天訣 葬神之夜 鎏金歲月:妯娌大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