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an,於是,就。《荀子·王製》:“財物積,國家案自富矣。”
我們來對《荀子·王製》中“財物積,國家案自富矣”這一體現儒家經世致用思想的重要論斷進行詳細解讀。
一、原文、注釋及翻譯
1.原文節選
此句出自《荀子·王製》篇,該篇係統地闡述了荀子關於如何治理國家、成為王者的政治藍圖。這句話出現在論述如何發展生產、富國強兵的段落中:
等賦府庫者,貨之流也。故明主必謹養其和,節其流,開其源,而時斟酌焉。潢然使天下必有餘,而上不憂不足。如是,則上下俱富,交無所藏之,是知國計之極也。
故禹十年水,湯七年旱,而天下無菜色者,十年之後,年穀複熟,而陳積有餘。是無它故焉,知本末源流之謂也。
故田野縣鄙者,財之本也;垣窌倉廩者,財之末也。百姓時和、事業得敘者,貨之源也;等賦府庫者,貨之流也。故明主必謹養其和,節其流,開其源,而時斟酌焉。潢然使天下必有餘,而上不憂不足。如是,則上下俱富,交無所藏之,是知國計之極也。
故田野荒而倉廩實,百姓虛而府庫滿,夫是之謂國蹶。伐其本,竭其源,而並之其末,然而主相不知惡也,則其傾覆滅亡可立而待也。以國持之而不足以容其身,夫是之謂至貪,是愚主之極也。將以求富而喪其國,將以求利而危其身,古有萬國,今有十數焉,是無它故焉,其所以失之一也。君人者,亦可以覺矣。
百裡之國,足以獨立矣。凡攻人者,非以為名,則案以為利也;不然,則忿之也。仁人之用國,將修誌意,正身行,伉隆高,致忠信,期文理。無辟汙之地,而一國足以獨立矣。彼其人者,生乎今之世,而誌乎古之道。以國持之,則主能時宜,民能時安,是其所以獨立也。然後養其和,節其流,開其源,而時斟酌焉。…財物積,國家案自富矣。
2.注釋
·財物:物資和金錢。
·積:積聚,儲備。
·國家:指諸侯國和大夫的家。
·案:乃,於是,就。這裡用作連詞,表示自然而然的承接關係。
·自富:自然就會富足。
3.翻譯
隻要做到)物資和錢財得到積累,國家自然就會富足強盛了。
二、創作背景與作品介紹
1.時代背景:戰國末期
與韓非子所處的時代相同,這是一個大爭之世,各國兼並戰爭異常激烈。國家的生存與強大,直接依賴於其經濟實力和軍事儲備。如何富國強兵,是當時所有思想家和政治家必須回答的核心問題。
2.作者荀子
·荀子約公元前313年—前238年),名況,字卿,戰國末期趙國人,儒家學派集大成者,也是兩位法家代表人物韓非、李斯)的老師。
·他的思想兼具儒家與法家的特點,主張“性惡論”,強調後天學習和禮法教化的重要性。
·他不同於孟子“迂遠而闊於事情”的理想主義,更注重現實政治和功利效果,其學說具有很強的實踐性。
3.《王製》篇的核心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