卬ang,通“昂”。抬起,抬高。司馬遷《報任安書》:“乃欲卬首伸眉,論列是非。”乃:乃。列:陳述。)
《報任安書》中“乃欲卮首伸眉,論列是非”一句,凝聚著司馬遷從屈辱中崛起的精神光芒。讓我們透過這段穿越兩千年的血淚文字,感受一個偉大靈魂的堅韌與執著。
一、原文與語境
《報任安書》節選:
“仆以為戴盆何以望天,故絕賓客之知,忘室家之業,日夜思竭其不肖之材力,務壹心營職,以求親媚於主上。而事乃有大謬不然者!夫仆與李陵俱居門下,素非相善也,趣舍異路,未嘗銜杯酒接殷勤之歡。然仆觀其為人自奇士,事親孝,與士信,臨財廉,取予義,分彆有讓,恭儉下人,常思奮不顧身以徇國家之急。其素所畜積也,仆以為有國士之風。夫人臣出萬死不顧一生之計,赴公家之難,斯已奇矣。今舉事壹不當,而全軀保妻子之臣隨而媒孽其短,仆誠私心痛之!……乃欲卬首伸眉,論列是非,不亦輕朝廷,羞當世之士邪?”
關鍵詞釋義:
·“卬”:同“昂”,昂起
·“列”:陳述、辯白
·“媒孽”:釀酒的酒曲,此處喻誇大構陷
二、深度解析
1.注釋與翻譯
“乃欲卬首伸眉,論列是非”直譯為:“竟然想要昂首揚眉,論辯是非曲直。”
此句以“戴盆望天”的鮮明意象開篇——頭頂刑徒之盆,何能仰望正義之天?在因李陵之禍遭受宮刑後,司馬遷以戴罪之身,道出了知識分子在威權下的困境。
2.故事背景
公元前99年,李陵出征匈奴兵敗投降,滿朝文武落井下石。唯有司馬遷挺身辯護,強調李陵以五千步兵對抗八萬騎兵,功過應客觀看待。這番直言觸怒漢武帝,被處以宮刑。在給友人任安的這封回信中,他揭示了“刑不上大夫”背後的權力邏輯——士大夫受辱而不自殺,就會被酷吏折磨至死。
3.三層深刻寓意
·知識分子的困境:在真理與強權衝突時,“論列是非”成為奢望
·尊嚴的辯證:宮刑奪走了身體尊嚴,卻激發了更高層次的精神尊嚴
·曆史的審判:司馬遷意識到,真正的審判不在當下朝廷,而在千秋史筆
三、現實啟示
1.當代知識分子的境遇
司馬遷的遭遇在今天依然上演:
·學術自由與現實壓力:學者在敏感議題上保持沉默,如同“戴盆望天”
·網絡時代的“言論刑場”:社交媒體上的“虛擬宮刑”——網絡暴力讓人不敢發聲
·企業中的“李陵案”:職場中對失敗者的零容忍,缺乏客觀評價體係
2.現代語境下的“卬首伸眉”
·舉報者的勇氣:像張煜醫生揭露醫療亂象,即使麵臨職業風險仍堅持專業判斷
·文化守夜人:如樊錦詩守護敦煌半個世紀,在荒涼中堅守文化理想
·底層發聲者:外賣騎手撰寫《外賣騎士生存報告》,為弱勢群體爭取話語權
3.哲學層麵的升華
這封書信構建了中國士大夫精神的三大支柱:
·曆史意識的覺醒:通過《史記》創作實現“究天人之際”的超越
·創傷的轉化:將個人苦難升華為文化創造的動力
·責任的重新定義:完成《史記》比殉節自殺需要更大的勇氣
四、結語
當司馬遷在蠶室中承受著身體與精神的雙重劇痛時,他選擇“隱忍苟活”來完成《史記》。這不是懦弱,而是比赴死更勇敢的承擔——他要用一個殘疾之軀,為中華民族豎起第一座曆史豐碑。
“卬首伸眉”四個字,因此超越了個人意氣,成為所有在逆境中堅守真理者的精神旗幟。它告訴我們:真正的尊嚴不在於一時的姿態高低,而在於是否能在最深重的黑暗中,依然保持內心的光明,並為後世點燃不滅的文明之火。
這種精神穿越兩千年時空,依然在激勵每一個在壓力下堅持說真話、在困境中不放棄理想的人。當我們今天麵對各種形式的“精神宮刑”時,司馬遷的身影提醒我們:頭顱可以暫時低下,但精神的脊梁必須永遠挺直。
喜歡古漢語常用字字典故事請大家收藏:()古漢語常用字字典故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