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第4節 廒(厫)áo,“凡十有四年,得息米造成倉廒。”_古漢語常用字字典故事_线上阅读小说网 
线上阅读小说网 > 曆史軍事 > 古漢語常用字字典故事 > 第5章 第4節 廒(厫)áo,“凡十有四年,得息米造成倉廒。”

第5章 第4節 廒(厫)áo,“凡十有四年,得息米造成倉廒。”(1 / 2)

廒厫)ao,儲存糧食的倉庫。馬端臨《文獻通考》卷二一:“凡十有四年,得息米造成倉廒。”息米:作為利息交納的米)

我們來全麵解析馬端臨《文獻通考》中這段關於唐代“和糴”政策的記載。

這段文字雖然簡短,但背後關聯著唐代一項重要的經濟政策,以及一位傑出政治家的治理智慧。

一、原文、注釋與翻譯

1.原文

馬端臨《文獻通考》卷二十一《市糴考二》)

“凡十有四年,得息米造成倉廒,蓋所謂常平者矣。”

2.注釋

·凡:總共。

·十有四年:有,通“又”。即十四年。

·息米:通過糧食買賣獲得的利潤或盈餘)米。這裡的“息”指通過和糴官方購糧)政策,在買賣差價中產生的盈利。

·造:建造。

·倉廒:糧倉。“廒”特指存放糧食的庫房。

·蓋:文言發語詞,表示推測,相當於“大概就是”。

·常平:即常平倉,中國古代為調節糧價、儲糧備荒而設置的糧倉。政府在糧價低時買入平糴),糧價高時賣出平糶),以穩定市場,故稱“常平”。

3.翻譯

這項政策執行了)總共十四年,用和糴買賣中)獲得的利潤米,建造了新的糧倉,這大概就是所謂的“常平倉”製度了。

二、故事背景與上下文

這句孤立的話需要一個更大的背景來理解。它描述的是唐代宗時期,政治家劉晏改革漕運和糧食政策後取得的卓越成效。

完整的故事是這樣的:

安史之亂後,唐代經濟凋敝,尤其是首都長安所在的關中地區,一旦糧食歉收,便糧價飛漲,民不聊生。當時,財政專家劉晏被任命為轉運使,負責漕運和糧食供應。

·舊有問題:以往,政府在豐收年景用高價從農民手中收購糧食名為“和糴”,實則近乎苛捐),不僅加重了百姓負擔,而且收購來的糧食需要昂貴的運費從江淮運到長安,成本極高,財政難以維係。

·劉晏的改革:

1.改革漕運:他改進了運輸方法,大大降低了運輸損耗和成本。

2.創新“和糴”:他不再在關中高價收糧,而是將改革漕運所節省下來的經費,運到豐收的江淮地區,以市場價格收購糧食。

3.建立循環機製:他將這些糧食通過高效的漕運送至長安,不僅保障了供應,還可在京師糧價上漲時,以低於市場的價格出售給百姓平糶)。

4.產生利潤:這種“低價地區收購,高價地區平價銷售”的模式,不僅平抑了物價,還產生了可觀的利潤即“息米”)。

馬端臨的記載,正是描述了這個良性循環的結果:劉晏用這十四年來積累的“息米”作為資本,建造了大量的糧倉。這些糧倉具備了常平倉的功能,但資金來源和運作模式比傳統的、依賴國家撥款的常平倉更為先進和可持續。

三、作者與作品介紹


最新小说: 詭神密語 讓你回高三奮鬥,你卻做空股市? 鬼吹燈之昆侖神宮新篇 抗戰:隊伍拉起來後,老李人麻了 大唐劍聖錄 變身傭兵以為佬,實則人妻當到老 廢柴覺醒:開局獻祭親妹妹 被休後,每日情報助我熬過荒年 目光所及都將是你 明豔知青遇上偏執痞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