坳?)ao,低凹的地方。韓愈《詠雪·贈張籍》詩:“坳中初蓋底,垤die處遂成堆。”垤:小土墩。)
韓愈的這兩句詠雪詩,以其精妙的觀察和深刻的哲理而流傳。讓我們一同來深入解讀。
一、故事原文、注釋及翻譯
·原文:
《詠雪贈張籍》節選)
>坳中初蓋底,垤處遂成堆。
·注釋:
·坳ao):地麵低窪的地方。
·蓋底:覆蓋了底部。
·垤die):螞蟻洞口的小土堆,也泛指小土墩。
·遂:於是,就。
·翻譯:
雪花紛紛揚揚,在低窪之處,剛剛將底麵覆蓋;而在那些凸起的小土丘上,卻很快就堆積成了雪堆。
二、創作背景
此詩創作於唐憲宗元和元年806年)。當時韓愈在京城長安任國子博士。
·個人心境:韓愈一生以複興儒家道統為己任,積極倡導古文運動。寫此詩時,他雖在京城為官,但仕途並非一帆風順,對於人才的選用、世事的洞察有其深刻的見解。
·贈詩目的:這首詩並非簡單的寫景詩,而是一首“寓言詩”。他借詠雪來寄寓對社會、人生的看法,並將其贈予好友兼學生張籍,既有分享感悟之意,也可能含有共勉、探討的深意。
三、張籍介紹
張籍約766約830),字文昌,唐代中後期著名詩人。
·與韓愈的關係:他是韓愈的摯友和得意門生,二人亦師亦友,關係密切。張籍以其樂府詩聞名,與王建並稱“張王樂府”,詩風深刻反映社會現實。
·身份與地位:他是韓愈領導的“古文運動”的積極支持者和參與者。韓愈將這樣一首富含哲理的詩贈予他,正說明了他們之間思想上的共鳴和默契。
四、寓意解讀
這兩句詩描繪了一種普遍存在的自然現象,但其寓意卻極為深刻:
1.“強者愈強,弱者恒弱”的馬太效應:雪花均勻落下,但最終堆積的厚薄卻由地勢決定。凸起的地方垤)因為有了初始的優勢,能更多地承接雪花,從而優勢越來越大;而低窪的地方坳)則積累緩慢。這形象地揭示了在社會資源、名聲、財富的分配中,初始條件好的人或事物更容易獲得更多資源,導致差距拉大。
2.積累的臨界點效應:“坳中初蓋底”是緩慢的量變過程,而“垤處遂成堆”則近乎一種質變。它告訴我們,成功或優勢的顯現,需要突破一個臨界點。在達到臨界點之前,努力可能收效甚微;但一旦突破,成果便會加速顯現。
3.韓愈的人才觀與哲學思辨:結合韓愈的思想,這也可以理解為他對人才選拔的隱喻。有才德之人如小土丘),一旦得到些許機會雪花),其才能便會迅速凸顯和積累;而平庸之輩如窪地),則進步緩慢。這體現了他希望統治者能識彆並重用“小土丘”式的人才,使其儘快“成堆”,為國效力。
五、結合現實分析
這兩句詩所蘊含的哲理,在當今社會的各個層麵依然清晰可見:
1.個人成長與職業發展
·“垤”的啟示:個人的知識、技能、人脈和聲譽,就是我們的“垤”。在職業生涯初期,努力構建自己的核心優勢如精通一門技術、培養良好習慣),就是在壘高自己的“土墩”。當機會雪花)來臨時,你就能比他人更快地積累成功。
·“坳”的警示:如果一個人安於現狀,不在自身能力上投資,就如同一直待在“窪地”,即使同樣付出努力,收獲和成長的速度也會遠低於那些持續自我提升的人。
2.經濟發展與資源分配
·城市與地區發展:發達地區因為具備了完善的基礎設施、資本和人才即“垤”),能吸引更多的投資和企業入駐即“雪”),發展越來越快,形成“虹吸效應”。而落後地區則如同“坳”,發展艱難。這解釋了國家為何要實施“鄉村振興”、“區域協調”等戰略,目的就是為“窪地”創造新的增長點,打破“垤處成堆”的固化局麵。
3.互聯網時代的“贏家通吃”
·在互聯網領域,這一現象尤為極致。一個平台一旦擁有了一定的用戶規模形成了“垤”),就會產生強大的網絡效應,新用戶會源源不斷地湧入雪花堆積),迅速形成壟斷或寡頭地位,如某些社交軟件、電商平台。而後來者處於“坳”中)想要追趕,難度極大。
總結:
韓愈的“坳中初蓋底,垤處遂成堆”,不僅是對一場雪的精妙刻畫,更是一把解讀社會運行規律的鑰匙。它提醒我們,無論是個人還是組織,要想在競爭中脫穎而出,必須有意識地打造自己的“垤”——即核心優勢,並善於利用趨勢和機遇,實現加速成長。同時,它也促使我們思考,如何建立一個更公平的機製,去幫助那些處於“坳”中的個體和地區,實現共同發展。
喜歡古漢語常用字字典故事請大家收藏:()古漢語常用字字典故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