奡ao,傳說中夏朝的大力士。王充《論衡·效力》:“奡、育,古之多力者。”育:夏育,傳說中的大力士。)
我們來全麵解讀王充《論衡·效力》篇中的這句話。
一、原文、注釋及翻譯
·原文:
奡、育,古之多力者。
·注釋:
·奡ao):也作“澆”,傳說中夏代寒浞之子,以力大無窮、能陸地行舟而聞名。
·育:指孟賁ben),戰國時期的著名勇士,衛國人一說齊國人)。
·多力者:力氣極大的人。
·翻譯:
奡和孟賁,是古代力氣極大的人。
二、創作背景與上下文
這句話出自東漢思想家王充的哲學巨著《論衡》。
·作品主旨:《論衡》的核心思想是“疾虛妄”,即批判當時盛行的讖緯神學、鬼神迷信等虛假不實之言,主張唯物主義的自然觀和認識論。全書旨在用理性的眼光和實證的精神,衡量古往今來的一切言論和學說,故稱“論衡”。
·篇章背景:《效力》篇是《論衡》中專門論述“力量”的一篇文章。王充在這裡所說的“力”,並不僅指肌肉力量,而是擴展到了智慧之力、文筆之力、治國之力等各個方麵。他認為,知識分子的學問和思辨能力,同樣是一種強大的“力”。
·上下文:在“奡、育,古之多力者”的上下文裡,王充是在列舉各種類型的“力”。他提到像奡、孟賁這樣的“筋骨之力”,也提到像漢高祖劉邦手下蕭何、樊噲等文臣武將的“將相之力”。他真正想論證的是,文人學士的“智慧”和“思辨”能力,是比單純的勇力更高級、更強大的力量。引用奡和孟賁,是為了作為對比,引出他真正想讚頌的“文儒之力”。
三、人物介紹
1.奡ao)
·身份:傳說中的人物,夏代東夷族首領寒浞的兒子,又名“澆”。
·事跡:以其驚世駭俗的勇力著稱於史。最著名的記載見於《論語·憲問》:“奡蕩舟。”意思是奡能在陸地上劃船或推動船隻。這並非指他真的在旱地航行,而是極言其力氣之大,能夠扛起或推動在常人看來隻能在水中移動的舟船。他的結局是被夏朝的中興之主少康所殺。
2.育孟賁)
·身份:戰國時期的著名勇士,衛國人一說齊國人)。
·事跡:古籍如《帝王世紀》)中記載了許多關於他的傳說:
·鬥獸:據說他能在水中不避蛟龍,在陸上不避犀虎。
·示勇:他聽說秦武王崇尚勇士,特地前去投奔。在途中爭船,他怒目而視,嗬斥對方,使得船上人儘數落入河中。
·悲壯結局:他後來因與秦武王舉鼎比賽一說因彆的事由),觸怒秦王,被誅殺。孟賁因此成為“勇力”的代名詞。
四、寓意解讀
王充引用這兩個人物,其寓意深刻:
1.力量的層次性:王充承認筋骨之力的存在和價值,奡和孟賁代表了人類在體能上所能達到的巔峰。但他通過對比,意在說明世界上存在不同層次的力量。匹夫之勇固然可貴,但治國安邦的智慧、著書立說的思想,是更為宏大和持久的力量。
2.“效力”的關鍵在於“用”:力量再大,也需要有施展的平台和正確的方向。奡雖有力,卻用於作亂,終致滅亡;孟賁雖勇,卻因逞強好鬥而喪命。這暗示,力量必須與智慧結合,服務於正確的目標,才能發揮其最大的效用。這正是“效力”篇名的深意——如何讓力量有效地發揮出來。
3.王充的價值觀:作為一位思想家,王充在為自己的群體知識分子)發聲。他力圖證明,文人並非弱者,他們手中掌握的“文力”和“智力”,是推動社會進步、闡明世間真理的根本性力量。
五、結合現實論述
“奡、育,古之多力者”這一論斷,在今天依然能引發我們對“力量”與“價值”的深入思考。
1.個人發展:重新定義“核心競爭力”
在當今社會,單純依靠“筋骨之力”的崗位正在減少,而依賴“智力”、“創造力”和“情商”的領域則在急劇擴張。
·“奡、育”之力的現代轉型:運動員、消防員、工匠等依然需要卓越的體能和技巧,這是他們形式的“多力”。
·“文儒”之力的主流化:程序員寫的代碼、科學家做的研究、管理者製定的戰略、創作者產出的內容,這些是現代社會的“文力”。個人的核心競爭力,越來越體現在學習能力、批判性思維和解決複雜問題的智慧上。一個隻會埋頭苦乾而不會思考的人,其發展潛力遠不如一個善於學習和創新的“知識型勞動者”。
2.組織管理:識彆並善用不同形式的“力”
一個優秀的組織,必然是各類“力”的優化組合。
·“孟賁”型人才:他們是執行層的骨乾,是攻堅克難的尖兵,富有行動力和爆發力。管理者需要為他們設置明確的目標和挑戰,讓他們在“一線”衝鋒陷陣。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文儒”型人才:他們是企業的“大腦”,負責戰略規劃、技術研發、文化構建。管理者必須尊重並傾聽他們的聲音,為他們創造自由思考的環境。
·管理的藝術:在於不讓“孟賁”去從事戰略思考,也不讓“文儒”去從事高強度體力勞動,而是讓不同類型的人才在最適合的崗位上“效力”,實現1+1>2的效果。
3.社會與教育:培養全麵而均衡的“力”
這個故事對我們的教育理念也有重要啟示。
·避免“唯體力論”或“唯智力論”:一方麵,我們不能隻推崇“學霸”而忽視學生的體育鍛煉和動手能力現代版的“筋骨之力”);另一方麵,更不能輕視人文素養和批判性思維現代版的“文儒之力”)的培養。
·倡導“綜合國力”:一個健康的社會,需要體魄強健的公民,也需要思想深邃的智者。理想的教育,是培養身心和諧發展的人,既擁有健康的體魄,也擁有獨立的思想和充盈的精神世界。
總結:
王充通過列舉奡與孟賁,最終是為了超越他們。他告訴我們,最偉大的力量,不在於能推動舟船或搏擊猛獸,而在於能夠認識世界、改造世界、創造價值的思想與智慧。在知識經濟時代,這一洞見顯得尤為珍貴。我們每個人都應努力成為擁有“文儒之力”的現代“多力者”。
喜歡古漢語常用字字典故事請大家收藏:()古漢語常用字字典故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