隩ao,通“墺”。可居住的地方。《尚書·禹貢》:“九州攸同,四隩既宅。”宅:這裡用作動詞,蓋起房子。)
我們來詳細解讀《尚書·禹貢》中的這個核心句子。
故事原文與上下文
“九州攸同,四隩既宅”出自《尚書·禹貢》,它是《禹貢》全篇的綱領性結語,標誌著大禹治水這一宏大工程的最終成功和其帶來的天下一統的治理成果。
其上下文是《禹貢》整篇文章,它係統記述了:
1.禹敷土,隨山刊木,奠高山大川。
大禹劃分九州疆界,順著山勢砍削樹木作為標記,以高山大河奠定州界的框架。)
2.詳細描述九州:依次敘述了冀州、兗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豫州、梁州、雍州的地理範圍、土壤、物產、賦稅等級、貢品和aterays情況。
3.導山導水:詳細描述疏通了哪些山脈和水係。
4.“五服”製度:提出了以王畿為中心,向外每五百裡為一“服”甸服、侯服、綏服、要服、荒服)的行政管理和文化輻射體係。
在完成了所有這些艱巨任務的描述之後,文章總結道:
東漸於海,西被於流沙,朔南暨聲教訖於四海。禹錫玄圭,告厥成功。
東方到大海,西方延伸到沙漠地帶,北方和南方都感受到了天子的聲威教化。舜帝賜給禹一塊黑色的玉圭,向天下宣告大禹的成功。)
而“九州攸同,四隩既宅”正是在這最終宣告成功之前,對全部功業的高度概括。
注釋及翻譯
·九州:傳說中大禹劃分的九個行政區域,後成為“天下”或“全中國”的代稱。
·攸:助詞,相當於“乃”、“於是”。
·同:統一,同一。這裡指統一於中央政權的治理之下,水患平息,道路暢通,政令統一。
·四隩:“隩”音ao,通“塽”。本義是指可以定居的水岸彎曲處,引申為四方可定居的深遠之地。與《堯典》中通“奧”室內)的“隩”yu)讀音和含義都不同。
·既:已經。
·宅:居住,安定下來。用戶標注的“蓋起房子”是其引申義,更準確的核心意思是“安居”,用作動詞,即“可以安居了”。
翻譯:
於是)九州統一,水患平息),連四方偏遠的土地人們都能夠安居了。
典故背景
1.《禹貢》的性質:《禹貢》是中國古代第一篇係統的地理著作,但它更是一部政治地理文獻。其核心目的不是描述自然地理,而是通過描述大禹平定水土、劃分九州、規定貢賦的功績,來構建一個理想的國家治理模型。
2.大禹治水的偉業:在傳說中,上古時期洪水泛濫,“蕩蕩懷山襄陵,浩浩滔天”。大禹受命治水,改“堵”為“疏”,曆經千辛萬苦,最終成功。治水的過程,同時也是勘測土地、整合部落、建立秩序的過程。
3.從混亂到秩序:“九州攸同,四隩既宅”描繪的正是從洪水帶來的混亂、分裂和不適居狀態,轉變為統一、有序和宜居的太平盛世。這不僅僅是水利工程的勝利,更是國家政治建設的勝利。
寓意
1.統一與整合:象征著將分散、各異的地域和部落整合成一個有共同秩序“同”)的政治實體。這是中華民族追求國家統一和大一統思想的早期源頭。
2.征服自然,拓展生存空間:意味著人類通過智慧和努力,戰勝自然災害,將原本荒蕪或不宜居住的“四隩”之地,變成了可以安居樂業的家園。這體現了先民改造環境的偉大氣魄。
3.王化所及,恩澤廣被:“四隩”是偏遠之地,連這些地方都能“宅”,說明中央政權的恩惠和教化“聲教”)覆蓋到了天下的每一個角落,這是儒家理想中“王道”實現的標誌。
4.奠定文明基礎:隻有當天下的土地都變得宜居,人民得以安定,農業生產和禮樂文明才能蓬勃發展。這句話標誌著中華文明從一個生存危機中走出,進入了穩定發展的新紀元。
結合現實分析
這個典故的智慧,在今天的社會治理、國家戰略乃至企業管理中,依然具有深刻的啟示:
1.國家治理與區域協調發展:
·中國的“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這可以看作是現代版的“四隩既宅”。中國的目標是全麵建成小康社會,不讓任何一個地區、任何一個人掉隊。這意味著要將發展的成果惠及最偏遠的山村“四隩”),通過基礎設施建設、產業扶持、教育醫療資源下沉,使這些“偏遠之地”的百姓也能安居樂業,共享國家發展的紅利,實現全國的“九州攸同”。
·“一帶一路”倡議:在更廣闊的視角下,“一帶一路”也蘊含著類似的邏輯。通過互聯互通如同大禹“導山導水”),將中國與沿線國家聯係起來,促進經濟要素有序流動、資源高效配置和市場深度融合,共同打造一個開放、包容、普惠的合作平台,推動區域的共同發展與穩定“攸同”)。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2.大型工程與係統性治理:
·南水北調、西氣東輸等工程:這些世紀工程與大禹治水在精神上一脈相承。它們解決的不僅是單一的資源問題,更是通過係統性的規劃和建設,重新配置國家資源,優化國土空間格局,使水資源匱乏的地區如同古代的“不毛之地”)也能得到滋養,從而支撐起更大範圍的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安居“既宅”)。
3.企業管理與組織建設:
·企業文化整合:當一個企業進行大規模並購或擴張後,會麵臨不同子公司、不同部門的文化與製度差異。此時,領導者的核心任務就是實現“九州攸同”——建立統一的價值觀念、行為準則和流程製度,讓整個集團協同發力。
·激活邊緣創新:在組織中,“四隩”可以比喻那些非核心的、邊緣的部門或團隊。優秀的管理者不會忽視它們,而是會創造條件,讓這些“偏遠之地”也能成為創新的沃土,讓每一個員工都能“安居樂業”、發揮所長,從而實現整個組織生態的繁榮。
總結來說,“九州攸同,四隩既宅”描繪的是一幅從無序到有序、從分裂到統一、從危機到安寧的宏偉藍圖。它超越了單純治水的故事,上升為一種關於國家建構、係統治理和文明拓展的哲學。它告訴我們,真正的成功不僅僅是解決眼前的危機,更是要建立一個能讓所有成員、所有區域都能在其中安定發展、共享繁榮的持久秩序。這一古老智慧,至今仍在指引著我們如何建設一個更加公平、和諧與繁榮的社會。
喜歡古漢語常用字字典故事請大家收藏:()古漢語常用字字典故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