罷罷)ba,罷免,停職。《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竇太後大怒,乃罷逐趙綰、王臧等。”
我們來對《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中的這個著名片段進行詳細的解讀。
故事原文
《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中相關的原文段落如下:
及建元二年,禦史大夫趙綰請無奏事東宮。竇太後大怒,乃罷逐趙綰、王臧等,而免丞相、太尉。
上下文補充)竇太後好黃帝、老子言,帝及太子、諸竇不得不讀《老子》,尊其術。綰、臧請天子,欲立明堂以朝諸侯,不能就其事,乃言師申公。於是天子使使束帛加璧安車駟馬迎申公。……太皇竇太後好老子言,不說儒術,得趙綰、王臧之過以讓上,上因廢明堂事,儘下趙綰、王臧吏,後皆自殺。申公亦以疾免歸。
注釋及翻譯
注釋:
1.建元二年:公元前139年。建元是漢武帝的第一個年號,也是中國曆史上第一個正式使用的年號。
2.禦史大夫:秦漢時期的三公之一,相當於副丞相,掌管監察、彈劾百官。
3.趙綰:儒生,時任禦史大夫。
4.王臧:儒生,時任郎中令掌管宮殿門戶的官員)。
5.請無奏事東宮:奏事,報告政事。東宮,指太後竇太後)的居所,代指太後本人。這句話的意思是,趙綰上書建議漢武帝,以後政事不要再向竇太後請示彙報。
6.竇太後:漢武帝的祖母,漢文帝的皇後。她是黃老學說的堅定擁護者。
7.罷逐:罷免官職並驅逐出朝廷。
8.免丞相、太尉:當時的丞相是竇嬰魏其侯),太尉是田蚡武安侯),他們都是竇太後的親戚,但也傾向於儒學,因此一同被免職。
9.黃帝、老子言:即黃老學說,主張清靜無為,與民休息,是漢初的統治思想。
10.明堂:儒家典籍中記載的古代天子宣明政教、舉行大典的地方。建立明堂是儒家政治理想的重要一環。
11.申公:當時著名的儒家學者,精通《詩經》。
12.讓上:責備皇上漢武帝)。
翻譯:
到了建元二年公元前139年),禦史大夫趙綰向漢武帝建議,以後國家的政事不要再向竇太後東宮)請示。竇太後得知後勃然大怒,於是罷免並驅逐了趙綰、王臧等人,並且免去了丞相竇嬰和太尉田蚡的職務。
上下文翻譯)竇太後喜好黃老學說,皇帝、太子以及竇家的外戚們都不得不讀《老子》,尊奉黃老之術。趙綰、王臧請示漢武帝,想要建立明堂來接受諸侯的朝見,但他們不懂得具體該如何操辦,就向漢武帝推薦了他們的老師申公。於是漢武帝派使者帶著豐厚的禮物,用四匹馬駕的安車一種可以坐乘的安穩馬車,用於征召賢士)去迎接申公。……太皇竇太後喜好老子學說,不喜歡儒家學說,她抓住了趙綰、王臧的一些過錯可能包括“請無奏事東宮”這件事以及其他被舉報的過失)來責備漢武帝。漢武帝因此廢止了建立明堂的計劃,把趙綰、王臧都交給司法官吏查辦,後來這兩人都在獄中自殺了。申公也因病為由被免職回鄉。
典故介紹
這個事件在曆史上被稱為“罷黜趙綰、王臧”或“建元新政的失敗”。
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