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a,摧折,扳斷。《史記·鄭世家》:“襄公使彭生醉拉殺魯桓公。”
《史記·鄭世家》中“襄公使彭生醉拉殺魯桓公”一句,記載了春秋時期一樁震動列國的政治謀殺案,深刻揭示了權力與倫理的激烈衝突。
一、原文與語境
此事件在《史記》中兩處關鍵記載:
1.《史記·鄭世家》:
“鄭)子亹初立,齊襄公會諸侯於首止。子亹往會,高渠彌相,從。祭仲稱疾不行。所以然者,子亹自齊襄公為公子之時,嘗會鬥,相仇。及會諸侯,祭仲請子亹無行。子亹曰:‘齊強,而厲公居櫟,即不往,是率諸侯伐我,內厲公。我不如往,往何遽必辱,且又何至是!’卒行。於是子亹至,不謝齊侯。齊侯怒,遂伏甲而殺子亹。高渠彌亡歸。初,襄公使彭生醉拉殺魯桓公,今又殺子亹,而高渠彌亡歸。”
1.《史記·齊太公世家》詳述:
“魯桓公)夫人襄公女弟也,自僖公時嫁為魯桓公婦。及桓公來,而襄公複通焉。魯桓公知之,怒夫人,夫人以告齊襄公。齊襄公與魯君飲,醉之,使力士彭生抱上魯君車,因拉殺魯桓公,桓公下車則死矣。”
二、注釋與翻譯
1.關鍵注釋:
·襄公:齊襄公諸兒,齊國君主。
·彭生:齊國力士。
·醉拉殺:“醉”為使動用法,灌醉;“拉殺”指折斷肋骨或脊柱的殺人方式。
·魯桓公:魯國國君,娶齊襄公妹妹文薑為夫人。
2.翻譯:
齊襄公設宴灌醉魯桓公,命令力士彭生在攙扶他上車時,用力折斷其肋骨致死。
三、創作背景
1.時空坐標:公元前694年,春秋初期,周王室衰微,“禮崩樂壞”開端。
2.亂倫背景:齊襄公與胞妹文薑長期保持不正當關係。文薑出嫁後,魯桓公攜其訪齊,兄妹私通事發。
3.政治格局:齊國為大國,魯國為禮儀之邦。此事發生在兩國外交場合,性質極其惡劣。
四、多重意義分析
1.政治意義:標誌春秋時期“禮樂征伐自諸侯出”的混亂開端,國際信任遭嚴重破壞。
2.史學意義:司馬遷以此事揭示權力腐敗的必然結果,為後世君主敲響警鐘。
3.倫理意義:展現宗法倫理與個人私欲的尖銳衝突,成為儒家反複引用的反麵教材。
五、倫理失序的連鎖災難
這一事件猶如推倒的多米諾骨牌,引發全麵危機:
1.個人層麵:道德徹底淪喪
·齊襄公:身為國君和兄長,雙重角色儘失
·文薑:為人妻和妹妹,倫理身份混亂
·彭生:成為權力鬥爭的犧牲品後被齊襄公處死以卸責)
2.家庭層麵:宗法製度崩壞
·兄妹亂倫衝擊血緣倫理底線
·夫妻關係被殘酷背叛
·魯國嗣君之位動蕩魯莊公年幼繼位)
3.國際層麵:信任體係崩潰
·外交禮儀被踐踏:賓客遭害違反“兩國交兵,不斬來使”基本原則
·齊魯同盟破裂,引發長期敵對
·諸侯國間猜忌加深,加速禮崩樂壞進程
4.曆史層麵:開啟惡性循環
·齊國內亂:襄公最終被殺,公孫無知篡位
·魯國長期受文薑乾政影響
·成為春秋時期臣弑君、子弑父亂局的先聲
六、現代啟示
此典故超越時空,警示我們:
·權力必須受倫理約束:絕對權力必然導致絕對腐敗
·製度建設的重要性:單純依賴個人道德修養遠遠不夠
·破壞規則的代價:首開惡例者,終將自食其果
曆史的悲劇不在於它的發生,而在於類似的情節在人類舞台上不斷重演。齊襄公以為權力可以掩蓋一切,卻不知倫理秩序如同自然法則——違背它的代價,終將以各種形式回歸到破壞者自身。這對當今社會中那些試圖用權力和金錢挑戰道德底線的行為,無疑是穿越千年依然振聾發聵的警鐘。
喜歡古漢語常用字字典故事請大家收藏:()古漢語常用字字典故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