拏na,相持,搏持。張彥遠《法書要錄》四張懷瓘《文字論》:“或若擒虎豹有強梁拏攫之形,執蛟螭見蚴蟉盤旋之勢。”
這段文字出自唐代張懷瓘的《文字論》,它以生動的比喻描繪了書法的動態美和力量感。下麵為您梳理一下相關的信息。
原文、注釋與翻譯
·原文:
或若擒虎豹,有強梁拏攫之形;執蛟螭,見蚴蟉盤旋之勢。
《文字論》在《全唐文》中收錄的原文為:“或若擒虎豹,有強梁拏攫之形;若執蛟螭,見蚴蟉盤旋之勢。”)
·關鍵詞注釋:
·強梁:指強悍、強橫有力。
·拏攫najue):抓捕、搏鬥的樣子,形容筆力剛健強勁。
·蛟螭jiaociu):蛟龍蜿蜒盤曲爬行的樣子,形容筆勢曲折、回旋。
·現代漢語翻譯:
書法)有的筆畫像擒拿虎豹,呈現出強力搏鬥的形態;有的筆勢如捉握蛟龍,顯現出其屈曲盤旋的姿態。
創作背景與“故事”
這段話的語境,是張懷瓘與吏部侍郎蘇晉、兵部員外郎王翰等友人品評書法、探討書理時,談及書法創作應追求內在的“神采”而非僅僅停留在“字形”。
當朋友們鼓勵張懷瓘為書法作賦時,他並未立即答應,而是經過深思,闡述了書法的精妙難以言傳。後來他寫成書賦,在與褚思光、萬希莊、包融等人聚會時呈閱,獲得了讚賞,但也有人如包融)認為其賦“論書道則妍華有餘,考賦體則風雅不足”。不過,大家一致推崇張懷瓘的《書斷》三卷“實為妙絕”。
上述引用的句子,是張懷瓘闡述自己書法理念與境界時的形象化表達,展現了他對書法動態美與生命力的追求。
作者與作品簡介
·張懷瓘:盛唐時期約活躍於唐玄宗開元至天寶年間)的書法家、書法理論家。他出身書法世家,官至翰林供奉,得以觀摩內府珍藏,這為他的書論研究提供了堅實基礎。其書論著作除《文字論》外,還有《書斷》、《書議》、《書估》等,體係性強,影響深遠。
·《文字論》:這篇文章主要探討了文字、書法與文章的關係,提出了“深識書者,唯觀神彩,不見字形”的著名觀點,強調書法的精神性超越外在形式。
·《法書要錄》與張彥遠:《法書要錄》是唐代張彥遠編纂的一部書法理論著作彙編,收錄了東漢至唐的重要書論,其中就包括了張懷瓘的《文字論》。張彥遠將其收錄,也體現了對張懷瓘書論的重視。
對現在的意義與啟示
1.揭示書法藝術本質:張懷瓘的比喻提醒我們,書法不僅是寫出規整的字,更是通過筆墨線條來表現大自然的生命力量與動態美感。
2.強調“神采”至上:他提出的“唯觀神彩,不見字形”,啟示我們在藝術欣賞和創作中,應超越技術層麵,關注作品的氣韻、精神與個性表達。這對於其他藝術門類的創作與欣賞也有借鑒意義。
3.體現盛唐美學:這種對雄強力量、飛動之勢的推崇,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盛唐時期蓬勃昂揚的時代氣象。
希望這些信息能幫助您更好地理解這段書論。
針對上述文字所在的唐代張懷瓘《文字論》,我為大家具體分析下其總體思想。
《文字論》是唐代書法理論史上的一篇核心文獻,其思想深刻而係統。它的總體思想可以概括為:將書法提升至與文字、文章並列的獨立藝術門類,並係統地構建了一套以“神采”為核心,以“探文墨之妙有,索萬物之元精”為途徑,以“無聲之音,無形之相”為最高境界的書法美學體係。
以下是其總體思想的幾個核心層麵:
一、核心綱領:“深識書者,唯觀神彩,不見字形”
這是《文字論》中最具綱領性的觀點,也是其思想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