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賬!朕幾時說過準你們胡作非為?”朱厚烈怒目圓睜。
校場上鴉雀無聲,眾將士噤若寒蟬。
朱厚烈轉頭看向角落裡瑟瑟發抖的少女。那姑娘衣衫淩亂,見皇帝走近更是蜷縮成團。
他解下龍紋披風輕輕裹住少女,溫聲道:“姑娘受驚了。今日之事是朕禦下不嚴,在此向你賠罪。”
“出征倉促未帶銀錢,暫且無法補償你家。但朕以天子之名立誓,今後絕不容許此等惡行——”
“這是朕給全城百姓的承諾!”
說罷拂袖而去,徑直返回中軍大帳。
當即傳令三軍歸營,召集眾將緊急議事。
此事確實非同小可。
戰後如何治理新占城池,本就是關乎民心向背的要務。
[
自古以來,便有得民心者得天下之說。
曆朝曆代,多少梟雄豪傑因失卻民心而功敗垂成。當然,亦有深得民心卻未能問鼎天下的特例,譬如那位中山靖王的後裔。
朱厚烈誌在統一七國,若一味窮兵黷武,罔顧民心,縱有經天緯地之才亦難成事。即便以武力強行統一,日後治國理政也必生禍端。史冊所載,因君王無道致使民怨沸騰、揭竿而起者不勝枚舉。
此等局麵,絕非朱厚烈所願見。故其尤為重視民心向背,豈容麾下將士肆意妄為?
未幾,大明軍隊悉數撤出城池,諸將齊聚帥帳議事。朱厚烈負手背立,良久方轉身環視眾將。
可知朕召諸位前來所為何事?
見眾人茫然無措,朱厚烈沉聲道:今日攻克此城本可喜賀,豈料我軍入城後竟燒殺擄掠,荼毒百姓。諸位以為,此事當如何論處?
於峰當即進言:此舉確屬不當,恐失民心。
有人持不同意見。一位先鋒將領上前說道:陛下,臣明白此事關乎民心所向。
然而臣以為,取舍之間當以軍心為重。欲統七國,必先穩固軍心。
將士們浴血奮戰,承受著巨大壓力。他們搏命廝殺,所求為何?
非為陛下宏圖,實為建功立業,封妻蔭子,享富貴榮華。
剛經曆惡戰的士卒需要宣泄,若連這點慰藉都剝奪,士氣必將渙散。
這番言論道出了軍中實情。多數士卒從軍隻為謀生,若能立功受賞自然更好。
戰後將士目睹同袍陣亡,難免憂慮自身命運。他們需要釋放壓力,劫掠敵境以貼補家用。
這是士卒們的真實想法,也是當下常態。
朱厚烈聽罷未置可否,反問道:王將軍可知朕為何要一統天下?
王將軍聽後垂首沉思良久,仍不得其解。
朱厚烈見狀朗聲道:朕欲統合七國,正是為天下黎民!
現今七國割據,烽火連年,百姓流離失所。
朕願四海歸心,萬民共享太平,再無戰亂之苦。
爾等所為,徒增百姓苦難,豈是朕願見之景?
殿中諸將聞言,皆羞愧難當。
為將者思勝,為君者謀福。
凡大明疆土之民,皆朕之子民!
爾等這般荼毒百姓,可還有半分天理?
眾將恍然,方知聖心所係。
龍椅之上謀天下,軍帳之中計輸贏。
既蒙聖諭,諸將自當遵行。
朱厚烈遂頒詔令:即日起,破城不擾民。
需有所求,可往勾欄。
買賣公平,不得強取。
戰後當撫:修屋舍,恤孤寡。
眾將單膝跪地:臣等謹遵聖命!
朱厚烈原計劃率軍快速推進,直取蒙元都城。然而突發變故讓他意識到問題,立即著手整頓軍務。
經過半月休整,朱厚烈以仁政收服民心,聲望漸起。待整頓完畢,他決定揮師進攻湖海關。正是這半月停頓,給了蒙元喘息之機。
當朱厚烈兵臨湖海關時,發現明教青翼蝠王韋一笑已在關外等候。
韋蝠王怎會在此?朕不是命你們在皇城待命嗎?朱厚烈皺眉問道。
韋一笑連忙回稟:啟稟皇上,是楊教主派屬下前來報信。蒙元已調集五十萬大軍進駐湖海關。
聞聽此言,朱厚烈神色驟變。這顯然是蒙元傾儘全力的決戰之師。若此軍覆滅,蒙元將再無抵抗之力。
於峰進言道:敵軍兵力五倍於我,此戰恐難取勝。
朱厚烈麵色凝重。蒙元鐵騎本就驍勇,其騎兵戰力更在大明之上。如今兵力懸殊,勝算著實渺茫。
一名將領上前稟報:陛下,此戰不可輕敵,我軍兵力不足,需即刻增調兵馬。
朱厚烈擺手道:我大明雖有百萬雄師,但四方強敵環伺。
先前匈奴侵占北疆之事便是明證。眼下斷不可調動邊軍,必須確保邊境安穩。
眾將聞言,皆覺聖慮周詳。
能調遣的兵力確實有限,畢竟強鄰窺視,虎視眈眈。
朱厚烈朗聲道:狹路相逢勇者勝!縱使敵眾我寡,朕亦有必勝把握!
傳令三軍,即刻攻城!
說罷親率大軍直抵湖海關下。
城門前,朱厚烈高聲挑戰:蒙元鼠輩!可敢出城與朱某一戰?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城上傳來回應:大明皇帝武功蓋世,本王豈敢與陛下交手。
......
當世征戰,向來是武將先單打獨鬥,再大軍廝殺。
如今朱厚烈邀戰,蒙元諸將竟無人敢出城應戰。
都說蒙元勇士驍勇善戰,今日一見,不過是一群縮頭烏龜。
既然不敢應戰,不如繳械投降,朕可保爾等性命。
朱厚烈在城下譏諷,城內依舊無人應答。
任憑如何叫罵,始終無人回應。
朱厚烈漸覺蹊蹺。
他察覺敵軍必有詭計,卻猜不透其中玄機。
約莫一個時辰後,朱厚烈罵得口乾舌燥,連蒙元皇室的先祖都罵遍了。
陛下,蒙元閉門不出,該當如何?於峰請示道。
朱厚烈轉向韋一笑:韋蝠王,你確定城內有五十萬大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