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良渚回響:跨越五千年的感知_都市歸田園:我種的菜能救命_线上阅读小说网 
线上阅读小说网 > 都市言情 > 都市歸田園:我種的菜能救命 > 第21章 良渚回響:跨越五千年的感知

第21章 良渚回響:跨越五千年的感知(1 / 1)

難道……這些隊員真的“感知”到了某些來自良渚古人的信息?

這個念頭太過離奇,蘇一自己都覺得有些荒謬。他是“良渚文明數字化保護與傳承”項目的負責人,一個堅定的唯物主義者,習慣於用數據、邏輯和實證來解釋一切。但此刻,麵對項目組裡接二連三出現的怪事,以及隊員們那或困惑、或癡迷、或恐懼的神情,他不得不開始審視這個自己都覺得天方夜譚的可能性。

事情要從一周前開始說起。項目組為了獲取更精確的良渚古城遺址三維數據,啟用了最新的地麵激光掃描設備和無人機航測係統,對反山墓地、莫角山宮殿區以及外圍水利係統進行了密集的掃描作業。團隊成員都是業內精英,有經驗豐富的考古學家、技術精湛的工程師、對古環境複原頗有心得的地理學家,還有蘇一這樣負責統籌和數據分析的。大家一開始都沉浸在工作的興奮中,畢竟能如此細致地“觸摸”到五千年的文明,本身就是一種幸運。

第一個出現異常的是年輕的考古助理小林。小林負責反山12號墓即著名的“玉琮王”出土墓)區域的精細掃描。那天她在墓坑邊緣工作了一整天,回來後就有些魂不守舍。晚上在宿舍,她突然驚醒,說自己做了一個無比真實的夢,夢見自己站在一個巨大的祭壇上,手裡捧著一件沉甸甸的、刻滿繁複神人獸麵紋的玉器,周圍是穿著麻布衣裳、頭戴羽冠的人群,他們口中念念有詞,聲音低沉而莊嚴。她甚至能清晰地描述出那些人臉上虔誠而肅穆的表情,以及空氣中彌漫的、類似某種植物燃燒後的奇特香氣。

“可能是白天工作太投入了,日有所思夜有所夢吧。”蘇一當時這樣安慰她,也這樣安慰自己。考古工作者因為長期接觸文物,產生一些聯想和夢境,並不罕見。

但很快,第二個、第三個……異常開始蔓延。

負責莫角山宮殿區柱洞分布掃描的工程師老王,是個出了名的糙漢子,從不信鬼神之說。一天收工後,他突然拉住蘇一,臉色有些發白:“蘇頭兒,我……我剛才在掃描那組最大的柱礎坑時,腦子裡突然‘嗡’的一聲,好像一下子‘看到’了好多木頭柱子豎起來的樣子,不是零散的,是整個宮殿的框架,特彆清晰!還有人在上麵爬,用繩子拉……那感覺,就像我親自在場監工一樣。”他比劃著,眼神裡充滿了難以置信,“我學的是結構工程,可那些榫卯結構的細節,有些我都沒見過,怎麼會……”

蘇一的心沉了一下。如果說小林的夢還帶有主觀情感色彩,老王的“看到”則更偏向於一種結構性的、工程性的信息,這就有些耐人尋味了。

緊接著,負責古河道水文模擬的地理學家李教授也遇到了怪事。李教授在分析老虎嶺水壩的掃描數據時,突然對水壩的朝向和壩體的微弧度產生了強烈的“感覺”。他說,他好像“知道”當年修建水壩時,工匠們是如何根據水流的常年方向和衝擊力來設計這個角度的,甚至能“感知”到不同季節水位變化時,壩體所承受的壓力差異。這種“感覺”如此強烈,以至於他推翻了自己之前基於現代水利學原理做出的一個模擬參數,結果新的模擬結果與下遊遺址的實際淤積情況吻合度更高了。“這太奇怪了,”李教授扶了扶眼鏡,眉頭緊鎖,“我不是憑空猜測,我就是‘知道’應該那樣調整,就像有人在我耳邊說了一樣。”

恐慌開始在團隊中悄然滋生。隊員們不再像以前那樣輕鬆地交流,私下裡卻在竊竊私語。有人開始迷信,偷偷在工作設備旁放了護身符;有人則變得焦慮,擔心自己是不是因為長期勞累出現了精神問題。

蘇一承受著巨大的壓力。作為負責人,他必須找到合理的解釋,穩定軍心。他首先懷疑是不是設備出了問題?比如新型掃描儀是否會釋放某種未知的電磁波,乾擾了人腦?他立刻聯係設備廠商,對方派來的技術專家仔細檢查後,給出了否定的答案:“設備運行一切正常,電磁輻射完全符合安全標準,不可能對人體產生這種級彆的影響。”

那是環境因素?遺址區是否存在某種特殊的地質磁場或者次聲波?他又緊急聯係了當地的地質和物理研究所,對方帶著精密儀器趕來,進行了為期兩天的全麵探測。結果同樣令人失望:遺址區的各項物理指標均在正常範圍內,沒有發現任何異常的能量場或聲波。

排除了外部因素,難道問題真的出在人身上?是集體癔症?蘇一不得不考慮這種可能性。一個封閉的工作環境,高強度的工作壓力,加上對古老文明的敬畏感,確實可能誘發某種群體性的心理暗示。他嘗試組織大家放鬆,開了個輕鬆的座談會,甚至提議暫停部分野外工作,讓大家休息調整。

但座談會上,隊員們的發言讓蘇一越發感到事情的詭異。

“蘇哥,我不是做夢,也不是幻覺,”小林鼓起勇氣說,“昨天我在整理玉器紋樣數據時,盯著那個‘神徽’看,突然就明白了那些線條組合的意思!不是書本上解釋的‘神人與獸麵的結合’那麼簡單,我感覺那是一種……一種語言,一種記錄信息的方式。雖然我不能‘讀’出具體的字,但我能感覺到它傳遞的那種威嚴、神聖,還有一種……對自然的敬畏和祈求。”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對,是‘信息’!”老王激動地附和,“我那天‘看到’的宮殿結構,不僅僅是樣子,還有一種‘為什麼這麼建’的邏輯在裡麵,比如哪根柱子是承重的核心,哪部分是為了抗震,甚至連木材的選擇,我都好像‘知道’他們為什麼選那種硬木。”

李教授也補充道:“我調整水文參數時,那種‘知道’的感覺非常篤定,就像……就像我大腦裡突然多了一套來自遠古的數據庫,我隻是調用了其中一個數據而已。”

“數據庫”……這個詞讓蘇一的心猛地一跳。如果把這些隊員比作不同的“終端”,那麼他們是否在無意中接入了一個來自良渚古人的、隱藏在遺址某處的“服務器”?這個想法比“感知信息”更加離奇,但似乎能把所有碎片化的現象串聯起來。

蘇一強迫自己冷靜下來,開始梳理所有異常事件的共同點:

一、所有“感知”都發生在遺址核心區域,尤其是那些當年人類活動最密集、最重要的區域王墓、宮殿、水利工程)。

二、隊員們“感知”到的信息,都與他們各自的專業領域高度相關。考古助理感知到的是文化與信仰,工程師感知到的是結構與邏輯,地理學家感知到的是環境與適應。這就像一把鑰匙開一把鎖,他們的專業知識和思維模式,恰好“匹配”了遺址中存儲的某類特定信息。

三、這些“信息”並非完整的敘事,更像是一種片段式的、結構化的知識、技能或情感體驗的“數據包”。

四、感知過程往往伴隨著強烈的專注和對特定對象如玉器、柱洞、水壩)的凝視。

蘇一的目光投向窗外夜幕下的良渚古城遺址。月光下,巨大的土台、殘存的河道輪廓靜默地臥在那裡,像一頭沉睡了五千年的巨獸。五千年前,這裡曾是一個擁有高度發達的稻作農業、複雜的社會組織結構、精湛的玉器製作工藝和宏大水利係統的文明中心。他們創造了如此輝煌的成就,難道僅僅留下了這些沉默的土堆和玉器嗎?

人類對信息的存儲方式,在不斷演進。從結繩記事到甲骨文,從竹簡絹帛到紙張印刷,再到如今的電子數據。那麼,在遙遠的古代,是否存在一種我們尚未知曉的、更加原始但也可能更加“本質”的信息存儲方式?比如,利用特定的物質排列如建築布局、玉器紋樣、柱洞分布),結合某種能量場地磁場?聲波?甚至是量子糾纏?),將當時的知識、經驗、情感以一種特殊的形式“編碼”並存儲在遺址之中?

這個假設太過超前,完全超出了現有科學的認知範疇。但科學的進步,不正是從對“離奇”現象的追問開始的嗎?

蘇一想起了良渚玉器上那些令人歎為觀止的微雕技藝,在沒有金屬工具的時代,他們是如何在堅硬的玉石上刻畫出毫米級的精細紋樣?僅僅是靠耐心和簡陋的工具嗎?還是他們掌握了某種我們尚未理解的能量運用方式?那些紋樣,除了象征意義,會不會本身就是一種複雜的“編碼”?

他又想到了古埃及金字塔、瑪雅神廟,世界上許多古文明遺址都存在著現代科學難以完全解釋的謎團。難道古人真的掌握了一些超越我們認知的、關於物質、能量和信息的奧秘?他們沒有我們這樣的電子設備,於是將智慧和信息“鐫刻”在了大地之上,“編織”進了建築之中,“注入”到了玉器之內?

如果這個假設成立,那麼他的隊員們,就是因為具備了特定的知識結構,並且在高度專注的狀態下,與這些“古代信息載體”產生了某種形式的“共振”或“量子糾纏”,從而接收到了那些被編碼的信息片段。

這簡直是天方夜譚!蘇一用力晃了晃頭,試圖驅散這些過於大膽的猜想。他是科學家,需要的是證據,不是空想。

但他內心深處,卻有一個聲音在告訴他:這或許是唯一合理的解釋。

接下來的幾天,蘇一沒有聲張,而是開始了一項秘密的驗證實驗。他沒有告訴隊員們他的新猜想,隻是分彆給他們布置了一些新的、更具挑戰性的任務。

他讓小林去研究一件從未公開展出過的、紋樣模糊的小玉飾,讓她嘗試解讀其“含義”。

他讓老王去分析一處從未進行過考古發掘的、疑似建築基址的掃描數據,讓他嘗試“推測”其可能的建築結構和功能。

他讓李教授去研究一條新發現的、與已知水利係統似乎不相連的古溝渠,讓他分析其可能的水流走向和用途。

蘇一的心提到了嗓子眼。如果隊員們真的能“感知”到信息,那麼他們對這些未知對象的解讀和推測,應該會比純粹基於現代知識的分析更加準確,甚至能提出一些令人意想不到的、但事後可以被驗證的觀點。

幾天後,結果出來了。

小林對小玉飾的解讀讓參與鑒定的老考古專家們瞠目結舌。她不僅描述了紋飾的細微結構有些甚至需要放大鏡才能看清),還“感覺”到這是一件與“生育”和“豐收”相關的護身符,其紋樣組合象征著“生命的延續”和“穀物的豐產”。而後續對玉飾材質和微量殘留物的分析顯示,其原料確實來自一處與祭祀農業神相關的遺址,且表麵有長期佩戴的痕跡。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老王根據掃描數據“推測”的未知基址結構,與蘇一悄悄請教的一位資深建築考古學家的初步判斷高度吻合,甚至在幾個細節上,老王的“直覺”給出了更合理的解釋。那位老專家驚訝地問蘇一:“你們團隊裡什麼時候來了位對史前建築結構這麼有研究的高人?”

李教授對那條古溝渠的水流分析,提出了一個“截彎取直,分洪引流”的大膽假設,起初遭到了其他水利專家的質疑,認為在當時的技術條件下難以實現。但蘇一組織小型探溝發掘後,果然在溝渠的某個位置發現了人工築堤和導流壩的痕跡,初步證實了李教授的推測。

實驗結果讓蘇一徹底沉默了。他無法再用“巧合”或“集體癔症”來解釋這一切。隊員們確實“感知”到了某些東西,而且這些“東西”是客觀存在的、可以被驗證的信息。

難道,良渚古人真的以某種我們無法想象的方式,將他們的智慧、知識、甚至情感,“存儲”在了這片土地和他們創造的器物之中?五千年的時光,並未將這些信息完全磨滅,它們像沉睡的種子,等待著合適的“土壤”和“氣候”,重新煥發生機。而他的隊員們,因為各自的專業素養和對遺址的深度接觸,恰好成為了激活這些信息的“鑰匙”。

這個發現如果公之於眾,將會引發怎樣的軒然大波?它將徹底改寫人類對古代文明的認知,甚至挑戰現有的科學體係。蘇一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沉重。作為第一個窺見這一可能真相的現代人,他該怎麼辦?是立刻公布,還是謹慎求證?

他站在莫角山的最高處,俯瞰著這片古老而神秘的土地。夜風拂過,帶著泥土的芬芳。他仿佛能聽到五千年前的喧囂:人們建造宮殿的號子聲、祭祀時的吟唱聲、河水在堤壩間流淌的嘩嘩聲……這些聲音,這些畫麵,這些信息,真的一直都在這裡,從未離開嗎?

隊員們真的“感知”到了來自良渚古人的信息。這個曾經荒謬的念頭,此刻在蘇一心中,已經有了沉甸甸的分量。他知道,他們的項目已經遠遠超出了“數字化保護與傳承”的範疇。他們可能無意中打開了一扇通往遠古的大門,一扇連接過去與未來的信息之門。

而門後的世界,又將是何等的波瀾壯闊,何等的不可思議?蘇一深吸一口氣,眼神中充滿了迷茫,但更多的,是一種探索未知的、抑製不住的激動與渴望。良渚文明的回響,才剛剛開始在他們耳邊響起。他們將如何解讀這段跨越五千年的“留言”,又將從中汲取怎樣的智慧,這將是蘇一和他的團隊,乃至整個人類,都需要麵對的巨大課題。這個秘密,注定要改變他們的人生,也可能改變世界對曆史的認知。前路漫漫,迷霧重重,但探索的腳步,已經無法停止。

喜歡都市歸田園:我種的菜能救命請大家收藏:()都市歸田園:我種的菜能救命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最新小说: 烈焰火玫瑰和偽裝小狼狗 破爛戰神 修仙:從肝熟練度開始證道長生 掌控本源雷靈根,無敵才剛剛開始 玄幻:築基?不,是詭蟲在開飯 破封修凡錄 煙火人家,廢徒老公逆襲記 HP白眼給你頂級魔藥天賦 重生秦建國 穿成惡毒雌性被全星際覬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