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台的菜苗越種越多,小安特意騰了塊空地搭起木架,讓黃瓜藤、豆角藤順著架子攀爬,綠油油的葉片間,掛著彎彎的小黃瓜和細細的豆角,成了樓棟裡最惹眼的風景。這天午後,社區居委會的劉主任突然找上門,手裡攥著張皺巴巴的紙條,臉上帶著急切又期待的神情。
“小安啊,可算找著你了!”劉主任抹了把汗,把紙條遞過來,“這是咱們社區獨居老人的名單,好多老人跟我念叨,說想跟著你種菜,可家裡沒陽台,天天趴在窗台看你家菜苗,眼睛都望酸了。”
小安接過紙條,指尖觸到那些歪歪扭扭的名字,心裡一動:“劉主任,咱們社區不是有塊閒置的小院嗎?要是能把那兒改成‘共享菜園’,老人們不就能一起種菜了?”
劉主任眼睛瞬間亮了:“對啊!我怎麼沒想到!那小院空了大半年,雜草都快齊腰了,要是種上菜苗,肯定熱鬨!”兩人一拍即合,當天就去小院勘察——不大的院子裡長滿雜草,但陽光充足,牆角還有口老井,正好用來澆水。
消息一傳開,街坊們都動了起來。豆腐老伯推著磨漿車來,車鬥裡裝著新篩的細土和腐熟的豆渣:“種莊稼得有好土,這些土我曬了半個月,保準菜苗長得壯!”張阿姨帶著幾個老街坊,拿著鐮刀、鋤頭清理雜草,邊割邊笑:“以後咱們天天來這兒種菜,比在家看電視有意思多啦!”
加班姑娘也沒閒著,她找來木板和顏料,在小院門口畫了塊“都市歸田園·共享菜園”的牌子,還在圍牆邊畫了蔬菜塗鴉——紅彤彤的西紅柿、翠綠的黃瓜、紫瑩瑩的茄子,畫得活靈活現,路過的小孩都圍著看,吵著要幫大人種菜。
周末一早,小安帶著提前育好的菜苗來到小院:生菜苗、小白菜苗、黃瓜苗裝了滿滿兩筐,連之前結過果的西紅柿苗,也分了幾株壯實的側枝過來。老人們早早守在院子裡,王奶奶捧著自己養了半個月的白菜苗,李大爺拎著家裡的舊水壺,連剛出院沒多久的病房哥哥,也拄著拐杖來了,手裡還提著給大家準備的手套。
“咱們分塊種菜,每家認養一小塊地,自己種自己管,成熟了大家一起分!”小安剛說完,老人們就圍上來選地塊。王奶奶選了塊靠近圍牆的地,說要種白菜,“等冬天來了,包白菜餃子給大家吃!”李大爺選了靠近水井的地,種上黃瓜苗,“我年輕時就種過黃瓜,保證結得又多又甜!”
病房哥哥則和瘦小男孩一起,選了塊陽光最好的地,種下從陽台分來的西紅柿苗。“這次換我教你種,”病房哥哥蹲下身,手把手教男孩鬆土,“種菜和治病一樣,得有耐心,每天多看看,多關心,它就會長得好。”男孩認真點頭,把西紅柿苗扶正,小心地蓋上土。
沒過多久,小院就變了樣——雜草沒了,土地分成了整齊的小地塊,種滿了綠油油的菜苗,井邊搭起了晾水壺的木架,牆角擺著街坊們捐的舊花盆,連加班姑娘畫的塗鴉旁,都掛上了老人們手寫的種菜小貼士。
每天清晨和傍晚,小院裡都擠滿了人。王奶奶提著小籃子來摘剛長出來的小白菜,李大爺幫鄰居給黃瓜苗搭架子,病房哥哥和男孩一起給西紅柿苗澆水,張阿姨則把自己炒的青菜端來,讓大家嘗嘗“自己種的味道”。
有天,社區裡一位總悶在家裡不願出門的張爺爺,也被小院的熱鬨吸引,拄著拐杖站在門口張望。小安見了,趕緊遞過去一株生菜苗:“爺爺,來種試試吧,這苗好養活,看著它長,心裡也敞亮。”
張爺爺猶豫著接過菜苗,在小安的指導下種進土裡。沒過幾天,他竟主動來小院澆水,還跟王奶奶討教種菜技巧。後來他說:“以前覺得活著沒意思,現在每天來看看菜苗,和大家說說話,倒覺得日子有盼頭了。”
小安站在小院裡,看著滿院的菜苗和笑著的人們,忽然明白:這些菜苗早已越過陽台,“開”進了社區的小院,也“種”進了更多人的心裡。它們用最樸素的生長,“救”起了孤獨的時光,“救”起了沉悶的日子,讓“都市歸田園”從一個人的堅持,變成了一群人的日常,也讓“種的菜能救命”,成了街坊鄰裡間最溫暖的約定。
喜歡都市歸田園:我種的菜能救命請大家收藏:()都市歸田園:我種的菜能救命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