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共享菜園的菜苗長得愈發旺盛,黃瓜藤爬滿了木架,小黃瓜頂著嫩黃的花;西紅柿枝椏上掛滿了紅透的果子,連空氣裡都飄著清甜的果香。這天午後,小安正幫王奶奶摘小白菜,就見一輛印著“鄉村支教”的麵包車停在小院門口,下來個背著帆布包的年輕姑娘,手裡攥著張泛黃的照片。
“請問是小安嗎?”姑娘快步走來,把照片遞過來,照片上是一片荒蕪的山村菜園,旁邊站著幾個穿著舊校服的孩子,“我是山裡希望小學的老師蘇晴,聽來支教的誌願者說,您把社區小院變成了‘救命菜園’,想請您幫個忙——山裡的孩子從沒種過菜,好多孩子挑食,也不懂糧食珍貴,我想帶他們種點菜,讓他們嘗嘗自己種的味道。”
小安看著照片裡孩子們渴望的眼神,又望向小院裡長勢喜人的菜苗,立刻點頭:“當然可以!我們育了好多菜苗,正好能分給孩子們。”
消息傳到街坊耳裡,大家都動了起來。豆腐老伯連夜篩選飽滿的黃豆和菜籽,裝了滿滿兩布袋:“山裡土好,這些種子準能長好!”張阿姨蒸了二十多個紅薯饅頭,打包好塞進蘇晴的背包:“給孩子們當路上的乾糧,熱乎的吃著暖心。”加班姑娘則畫了幾十張彩色種菜手冊,上麵畫著stepbystep的種菜步驟,還配了“菜苗會和你一起長大”的小插畫。
出發那天,社區小院擠滿了人。王奶奶把自己種的小白菜苗小心裝在竹籃裡:“告訴孩子們,這苗兒要天天澆水,等長肥了就能炒著吃。”王大爺扛來幾根結實的竹竿:“給黃瓜搭架子用,山裡風大,得紮穩些。”病房哥哥也來了,他把自己記錄的“菜苗生長日記”遞給林薇:“讓孩子們看看,菜苗從發芽到結果的樣子,就像他們自己慢慢長大。”
坐了三個小時的車,小安和蘇晴終於到了希望小學。孩子們早早在操場等著,看到竹籃裡的菜苗和種子,眼睛亮得像星星。“這是西紅柿苗嗎?”“黃豆真的能長出豆芽?”孩子們圍著小安,嘰嘰喳喳問個不停。
小安帶著孩子們在學校後的空地上翻土,教他們把菜苗扶正、埋土、澆水。有個叫小宇的男孩,總是低著頭不說話,小安把一株最壯的西紅柿苗遞給他:“這苗兒交給你啦,等它結果,咱們一起吃西紅柿好不好?”小宇攥緊小水壺,輕輕點頭,蹲在菜苗旁,半天不肯挪開。
蘇晴說,小宇父母在外打工,他跟著奶奶過,總覺得自己沒人疼,吃飯也挑挑揀揀。可從那天起,小宇每天一早都去菜地,給西紅柿苗澆水、拔草,還會對著苗兒小聲說話。有次下大雨,他冒雨把塑料布蓋在菜苗上,自己渾身都濕透了。
半個月後,小安收到蘇晴發來的照片:學校的菜地裡,小白菜綠油油一片,西紅柿苗開了花,小宇正舉著剛結出的小西紅柿,笑得露出了牙。配文寫著:“孩子們現在吃飯不挑食了,每天都要去菜地看看,小宇說,要等著西紅柿成熟,寄給社區的爺爺奶奶嘗嘗。”
小安把照片打印出來,貼在社區小院的公告欄上。街坊們圍過來,王奶奶笑著抹眼淚:“你看小宇那高興勁兒,咱們的菜苗真的‘走’到山裡,幫到孩子了!”李大爺摸著照片裡的西紅柿苗:“等明年,咱們多育點苗,讓山裡的孩子種更多菜!”
這天傍晚,小安收到小宇發來的語音,聲音怯生生卻帶著雀躍:“小安姐姐,西紅柿紅了,我留了最大的一顆,等你來看。林老師說,菜苗能讓人有盼頭,就像我等著爸爸媽媽回家,菜苗等著結果——謝謝你把菜苗帶來,它讓我覺得,日子會像西紅柿一樣,慢慢變甜。”
小安站在社區小院的菜地裡,晚風拂過菜葉,沙沙作響。她望著滿院的菜苗,忽然懂得:這些帶著生機的小苗,從來不是困在陽台或小院的植物,它們能“走”出鋼筋水泥的都市,“走”進偏遠的山村,用最樸素的生長,“救”起孩子眼裡的光,“救”起對生活的盼頭。而這場關於菜苗的約定,還會繼續走下去,從都市到鄉村,從一個人到一群人,讓“都市歸田園,種的菜能救命”,變成跨越山海的溫暖承諾。
喜歡都市歸田園:我種的菜能救命請大家收藏:()都市歸田園:我種的菜能救命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