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小院的黃瓜剛摘完頭茬,小安就收到了蘇晴寄來的包裹——一小袋曬乾的西紅柿乾,還有一張孩子們圍著菜地的合影。照片裡,小宇舉著顆通紅的西紅柿,笑得眉眼彎彎,背後的菜地裡,青菜、茄子、黃瓜長得鬱鬱蔥蔥,菜畦邊還插著加班姑娘畫的種菜手冊複印件。
“小安姐,孩子們把西紅柿曬成乾,說要讓社區的爺爺奶奶嘗嘗山裡的味道!”蘇晴的消息同步發來,還附了段視頻:小宇正蹲在菜地裡,給新種的白菜苗澆水,嘴裡念叨著,“這是王奶奶教的,澆水要澆在根上,菜苗才長得快。”
小安拿著西紅柿乾,快步走向社區小院。王奶奶捏起一塊放進嘴裡,甜絲絲的味道在舌尖散開,眼眶瞬間濕潤:“這是小宇種的吧?真好,咱們的菜苗在山裡結了果,還‘走’回來了!”李大爺也湊過來嘗了嘗,笑著提議:“得給孩子們回點禮才行!咱們把小院的菜曬點乾,再寄點新種子過去。”
街坊們紛紛響應。張阿姨把剛收的青菜洗乾淨,在小院空地上晾曬;豆腐老伯仔細篩選出最飽滿的黃豆和綠豆,裝了滿滿兩個布包;加班姑娘則繪製了新的蔬菜插畫,畫麵裡社區小院和山裡菜地緊密相連,旁邊寫著“山海皆有菜,心手緊相連”。
小安特意拍攝了大家種菜的日常視頻——王奶奶給白菜苗除草,李大爺給黃瓜藤搭架子,病房哥哥和瘦小男孩一起摘西紅柿,張阿姨把炒好的青菜分給街坊們。視頻最後,所有人對著鏡頭揮手:“山裡的孩子們,等著收禮物呀!”
包裹寄出沒幾天,蘇晴就發來孩子們拆包裹的視頻。小宇捧著裝有黃豆的布包,小心翼翼地貼在胸口;有個紮羊角辮的小女孩,看到加班姑娘的插畫,立刻貼在教室牆上;孩子們圍著曬乾的青菜和豆角,七嘴八舌地討論著要種在菜地裡,等成熟了再寄給社區的爺爺奶奶。
“小安姐,孩子們說要和社區做‘菜苗筆友’!”蘇晴發來消息,“他們想每周給街坊們寫‘菜苗日記’,說說菜苗的生長情況,也想知道小院的菜苗有沒有新變化。”
小安隨即在社區小院設置了“菜苗信箱”,每天都有街坊來查看——有時是王奶奶收到小宇的信,信裡說新種的黃豆發了芽;有時是李大爺收到孩子們的畫,畫裡山裡的菜苗和小院的菜苗手拉手。
一天,小安收到一封特彆的信,是山裡一位獨居老奶奶寫的。信中說,孩子們分了些菜苗給她種,看著菜苗一天天長大,她不再孤單,還跟著孩子們一起寫“菜苗日記”。信的末尾寫道:“這些菜苗是救命的苗,不僅改善了孩子們的挑食問題,也慰藉了我寂寞的日子。”
小安把信念給街坊們聽,大家都紅了眼眶。張阿姨擦著眼淚說:“真沒想到咱們種的菜,能連接山裡和城裡的人,還能讓這麼多人心裡暖起來。”病房哥哥點頭道:“以前覺得‘救命’是救急,現在才明白,能讓人心裡有盼頭、不孤單,也是一種‘救命’。”
深秋時節,山裡的孩子們寄來一張特彆的照片——他們在菜地裡種出了“愛心”形狀的菜畦,裡麵種著從社區寄去的種子,菜畦中間插著塊木牌,寫著“都市歸田園,山海共成長”。
小安把照片貼在社區小院的正中央,旁邊擺放著從山裡寄來的西紅柿乾,以及社區曬的青菜乾。風吹過小院,菜苗輕輕搖曳,仿佛在和遠方的夥伴打招呼。
小安望著滿院的菜苗和照片,心中感慨:這些小小的菜苗,早已不隻是簡單的植物,它們是一根根溫柔的線,一頭係著都市的社區小院,一頭係著山裡的希望小學,將陌生人變成了彼此牽掛的家人。而“都市歸田園,種的菜能救命”,也不再僅僅是一句口號,它是跨越山海的約定,是藏在泥土與生長裡,最樸素也最動人的溫暖奇跡。
喜歡都市歸田園:我種的菜能救命請大家收藏:()都市歸田園:我種的菜能救命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