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剛過,社區小院的積雪順著秸稈縫隙往下滲,凍土在暖陽裡漸漸鬆了勁。小安蹲在菜畦邊,正和王奶奶一起翻土,指尖觸到濕潤的泥土時,手機“叮咚”響了——是蘇晴發來的短視頻,鏡頭裡,小宇正扛著小鋤頭,跟著村民給菜地鬆土,身後的孩子們舉著裝種子的布包,蹦蹦跳跳地喊:“小安姐,我們等著和社區一起種春菜!”
小安笑著把視頻遞給街坊們看。李大爺眯眼瞅著屏幕裡的鋤頭,摸出自己磨得鋥亮的老鋤頭:“這小子力氣見長啊!今年我得把育苗的法子好好教他,保準比去年的菜長得更旺。”張阿姨則翻出年前曬好的青菜乾,用棉線串成串掛在屋簷下:“等春菜收了,咱們再和山裡的孩子一起曬新菜乾,讓他們嘗嘗新一季的鮮。”
沒過幾天,山裡寄來的包裹先到了。拆開一看,除了裹得嚴實的新菜種,還有一遝孩子們寫的“春播心願卡”。小宇的卡片上畫著爬滿架子的黃瓜,旁邊寫著:“想和李爺爺比誰的黃瓜結得多,還要給社區的爺爺奶奶送最大的那條!”紮羊角辮的小女孩畫了滿畦的油菜花,字跡軟軟的:“希望菜畦裡長滿花,這樣小安姐和街坊們來看我們時,就能聞到香味啦!”
小安把心願卡一張張貼在小院的“菜苗信箱”旁,街坊們路過時都要停下瞅兩眼。王奶奶看著卡片上的畫,找出自己的老花鏡,翻出舊布料開始縫布口袋:“給孩子們做些裝種子的小口袋,繡上青菜圖案,好看又實用。”豆腐老伯則挑了些飽滿的黃豆,泡在溫水裡:“等發了芽,寄給山裡的孩子,教他們發豆芽,早上配著粥吃,養胃!”
春播的日子定在驚蟄那天。一大早,社區小院就熱鬨起來:李大爺帶著幾個年輕街坊搭育苗棚,王奶奶指揮著大家把種子分類,張阿姨熬了熱氣騰騰的小米粥,給乾活的人暖身子。小安架起手機直播,鏡頭裡,菜畦邊的紅燈籠還沒摘,新翻的泥土泛著潮氣,和山裡的直播畫麵連在一起——那邊的孩子們正圍著蘇晴,學怎麼給種子催芽。
“王奶奶,催芽的時候要蓋幾層布啊?”屏幕裡,小石頭舉著浸了水的棉布問。
王奶奶湊到鏡頭前,比劃著說:“蓋兩層就行,記得每天換次溫水,彆讓種子悶著,等冒出白芽就趕緊種進土裡。”
李大爺則拿著自己育的菜苗給鏡頭展示:“你們看這苗,莖稈要壯,葉子要綠,選苗就得挑這樣的,往後才能扛住風雨。”
直播到一半,兒科病房的護士突然發來消息,說孩子們聽說社區在春播,都吵著要來看。小安趕緊讓瘦小男孩和病房哥哥把手機帶到病房,鏡頭裡,之前那個總悶不吭聲的小男孩,正舉著自己種的西紅柿苗:“小安姐,我的苗長得可高了!等出院了,我也要去小院種春菜!”
孩子們的歡呼聲透過屏幕傳來,兩邊的人都笑了。小安看著鏡頭裡重合的菜畦、忙碌的身影,忽然舉起手裡的種子:“今天咱們種的不隻是菜苗,更是新的約定——等夏天菜熟了,山裡的孩子來社區吃黃瓜,咱們去山裡看油菜花,好不好?”
“好!”兩邊的人異口同聲地喊,聲音裹著春風,飄得很遠。
播完最後一粒種子,夕陽已經西斜。小安蹲在菜畦邊,看著土裡的種子,又摸了摸口袋裡孩子們的心願卡。泥土的氣息混著粥香飄過來,她忽然明白,“都市歸田園,我種的菜能救命”,這“救命”的約定從來不是一時的,而是像春播的種子一樣,在年複一年的生長裡,長出牽掛,長出期盼,長出跨越山海的情誼。隻要泥土還在,菜苗還在,這份藏在田園裡的溫暖,就會一直延續下去。
喜歡都市歸田園:我種的菜能救命請大家收藏:()都市歸田園:我種的菜能救命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