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離“雲豐收會”約定的日子越來越近,山裡的氣溫驟降,青禾發來消息說,菜地裡的番茄藤開始枯萎,孩子們正擔心冬天的菜苗能不能活。小安看到消息,立刻召集街坊和寫字樓的種植骨乾開了場“菜苗寒冬守護會”。
“山裡沒暖氣,菜苗過冬是個難題。”趙大爺率先開口,手裡攥著幾張皺巴巴的紙,上麵畫著他連夜設計的簡易保溫棚草圖,“用竹竿搭架子,蓋上塑料膜,再壓上石頭防風,能給菜苗擋不少寒氣。”
劉奶奶也湊過來補充:“我年輕時在鄉下種過菜,冬天給菜苗蓋稻草也管用,既保溫又能當肥料,等開春稻草爛了,菜長得更旺。”陳醫生則從包裡拿出體溫計和濕度計:“保溫棚裡溫度要控製在5c以上,中午得掀開膜通風,不然菜苗容易悶壞,我把這些測量方法寫下來,讓孩子們照著做。”
寫字樓的行政主管當場拍板:“保溫棚需要的塑料膜、竹竿,公司來采購!我們再發動員工捐些舊棉被,剪碎了鋪在菜地裡,比稻草更暖和。”小宇和幾個年輕人主動請纓:“我們周末去山裡,幫孩子們搭保溫棚,順便把種植技巧教紮實。”
籌備了一周,裝滿物資的貨車朝著山裡出發。到了學校,大家顧不上休息,立刻動手搭保溫棚。趙大爺帶著孩子們固定竹竿,小宇教大家拉塑料膜,劉奶奶則把舊棉被碎鋪在白菜苗根部。陳醫生拿著溫度計來回查看:“這裡溫度剛好,晚上再蓋層膜,菜苗肯定能安全過冬。”
忙到傍晚,幾座整齊的保溫棚立在菜地裡,綠油油的白菜苗裹在“暖衣”裡,透著生機。小辰拉著小安的手,指著保溫棚:“小安姐,這樣菜苗冬天就不會凍壞了吧?等白菜熟了,我們第一時間寄給你們!”
小安揉了揉他的頭:“肯定不會!等明年開春,我們再給你們送新的菜苗,一起種更多好吃的。”
返程的路上,小安看著車窗外漸漸遠去的山影,想起保溫棚裡挺拔的菜苗,忽然明白“都市歸田園,我種的菜能救命”的真諦——這“救命”,是寒冬裡為菜苗築起的溫暖屏障,更是跨越山海的守護與牽掛,讓田園的希望,在凜冽寒風中依舊能蓬勃生長。
返程後沒幾天,小安就收到了青禾發來的實時畫麵:清晨的陽光灑在保溫棚上,塑料膜泛著微光,孩子們背著書包第一件事就是跑到菜地裡,掀開保溫棚的邊角查看白菜苗。小辰舉著溫度計,對著鏡頭大聲喊:“小安姐!棚裡有8c,菜苗沒凍著!”
社區小院和寫字樓的種植群裡,大家每天都追著看菜苗的“過冬日記”。劉奶奶總在群裡叮囑:“要是遇到下雪,記得把棚上的雪掃下來,彆壓塌了架子。”陳醫生則根據山裡的氣溫變化,調整通風時間:“降溫那天彆掀膜,中午也得捂著,等回暖了再通風換氣。”
寫字樓的員工們還自發組織了“寒冬認養”活動,每人認養幾株山裡的白菜苗,定期給孩子們打視頻電話,詢問菜苗長勢。小張認養的那株白菜苗長得格外茂盛,他特意買了新的小噴壺寄過去:“讓小辰幫我給菜苗澆水,等熟了,我要第一個嘗嘗它的味道。”
轉眼到了臘月,山裡傳來好消息——第一批白菜成熟了。青禾帶著孩子們收割白菜,特意挑了最大最嫩的幾棵,裹上保鮮膜裝進泡沫箱寄來。收到包裹時,小安正和街坊們在小院裡準備年貨,大家圍著打開的箱子,看著帶著泥土氣息的白菜,都笑開了花。
趙大爺提議用這白菜做頓“團圓飯”,劉奶奶剁了白菜餡包餃子,張阿姨炒了醋溜白菜,小宇則把白菜和之前醃的黃瓜鹹菜一起燉了鍋湯。寫字樓的行政主管帶著幾個員工也趕了過來,大家圍著桌子吃飯,手機裡播放著山裡孩子們吃白菜的視頻,兩邊的笑聲透過屏幕交織在一起。
小安咬了一口熱騰騰的餃子,白菜的清甜在嘴裡散開。她看著眼前的熱鬨場景,又想起保溫棚裡那些挺拔的菜苗,忽然覺得,“都市歸田園,我種的菜能救命”從來不是一句口號。這些在寒冬裡守護的菜苗,救的是孩子們對收獲的期待,救的是都市人對田園的向往,更用跨越山海的暖意,把陌生人變成了彼此牽掛的家人,讓每一份用心的守護,都長成了寒冬裡最溫暖的希望。
喜歡都市歸田園:我種的菜能救命請大家收藏:()都市歸田園:我種的菜能救命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