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夏的夜晚悶熱異常,社區小院的菜棚裡卻涼風習習——薄荷和紫蘇的清香混著晚風,成了天然的驅蚊香。小安正和誌願者們整理曬乾的蔬菜藥材,突然聽到院門外傳來急促的腳步聲,是住在隔壁樓棟的陳奶奶,手裡攥著胸口,臉色發白。
“小安……我心口悶得慌,家裡的藥吃完了,兒女都在外地……”陳奶奶話沒說完,就扶著門框直喘氣。張醫生恰好來送新印的《家庭菜藥應急手冊》,見狀立刻上前扶住陳奶奶:“彆慌,先坐下歇歇!”他摸了摸陳奶奶的脈搏,又查看了舌苔,“是暑氣攻心,加上有點氣虛,正好用咱們種的養心菜和薄荷來調理。”
小安立刻往廚房跑,抓了一把新鮮養心菜洗淨切段,又摘了幾片薄荷嫩葉,和紅棗一起放進鍋裡煮水。李大爺則搬來椅子,讓陳奶奶坐在菜棚下通風的地方,老吳也趕了過來,幫忙給陳奶奶扇扇子,遞上涼白開。
“養心菜能養心安神,薄荷清熱解暑,這兩種菜煮的水最適合夏天應急!”張醫生一邊給陳奶奶解釋,一邊從包裡拿出血壓計,“我給你量量血壓,要是喝完水還沒緩解,咱們就聯係救護車。”
沒過十分鐘,養心菜薄荷水就煮好了,小安濾出藥汁,放溫後遞給陳奶奶。陳奶奶喝了兩口,沒過多久,就說胸口不悶了,臉色也漸漸紅潤起來。“真是沒想到,種在院裡的菜還能當藥使!”陳奶奶拉著小安的手,眼裡滿是感激,“以前總覺得種菜是年輕人的新鮮事,現在才知道,這菜是咱們老百姓的‘定心丸’!”
這事讓小安靈機一動——社區裡空巢老人多,夏天容易中暑、犯心慌,不如在菜棚邊搭個“菜藥應急站”,把常用的蔬菜藥材分裝成小袋,附上用法,再放個應急呼叫鈴,方便老人們隨時取用。
第二天一早,誌願者們就忙活起來。大家在菜棚旁搭了個小木棚,裡麵擺上貨架,把曬乾的薄荷、紫蘇、養心菜分成小份,裝在印著“應急菜藥”的密封袋裡,還貼上了醒目的用法標簽:“薄荷煮水防中暑”“養心菜煮粥補氣血”“紫蘇泡茶治風寒”。張醫生還把《家庭菜藥應急手冊》釘在木棚牆上,方便老人們翻閱。
老吳特意給應急站裝了個太陽能呼叫鈴,連接著小安和誌願者們的手機:“隻要老人們按鈴,咱們手機就會響,十分鐘內保證趕到!”
消息傳到村裡,蘇晴特意打來視頻電話:“小安姐,你們這個‘菜藥應急站’太好啦!我們村裡也學著搭一個,把菜田的菜曬好裝袋,放在村衛生室旁邊,方便村裡的老人!”老支書還在電話裡說,等村裡的應急站搭好,就把菜藥清單發給社區,兩邊互通有無,讓“菜藥應急”更周全。
夏夜裡,社區的“菜藥應急站”亮著一盞小燈,成了小院裡最溫暖的風景。常有老人提著保溫杯來裝薄荷水,或是來取養心菜乾,誌願者們總會陪著聊幾句,問問身體情況。陳奶奶更是每天都來菜棚轉一圈,幫著澆水、摘菜,還主動當起了“應急站管理員”,幫著整理菜藥袋。
小安坐在菜棚下,看著燈下忙碌的身影,聞著空氣中的菜藥香,忽然明白,“都市歸田園”從來不是簡單的“歸”,而是在都市與田園之間,搭建起一座充滿煙火氣的“守護橋”。那些長在土裡的蔬菜,從暴雨夜的“救命菜”,到寒冬裡的“暖心藥”,再到夏夜裡的“應急站”,早已成了連接城鄉、溫暖人心的信物。無論在都市的小院,還是鄉村的田埂,隻要那抹翠綠還在生長,那份跨越山海的守護,就會像夏夜裡的燈,永遠明亮,永遠溫暖。
喜歡都市歸田園:我種的菜能救命請大家收藏:()都市歸田園:我種的菜能救命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