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分過後,社區菜棚和村裡的試驗田迎來了采收季。清晨的露水還掛在菜葉上,小安就帶著誌願者們挎著竹籃走進菜棚——薄荷長得齊腰高,紫蘇的紫葉泛著油光,養心菜一叢叢擠得密實,連之前種下的馬蘭頭都冒出了嫩紅的新芽。
“先采薄荷和紫蘇,這兩種曬乾了能存久些,冬天防風寒用得上!”李大爺一邊教大家掐菜尖,一邊叮囑,“下手輕些,彆傷了菜根,過陣子還能再長一茬!”村裡的蘇晴也帶著村民們同步采收,群裡的視頻畫麵裡,村民們的竹籃堆得像小山,老支書還特意把采收的菜藥分成兩堆:“一堆留著自己用,一堆給城裡送過去!”
采收的節奏剛起,社區的趙奶奶就拄著拐杖來到菜棚:“小安啊,我這兩天總覺得嗓子乾疼,想討點新鮮薄荷煮水喝,可這腿腳不方便,實在沒法自己采……”小安趕緊放下竹籃,從剛采的薄荷裡挑了一把鮮嫩的遞過去:“趙奶奶您拿著,要是不夠用,隨時跟我說,我給您送家裡去!”
這話提醒了小安——社區裡不少獨居老人和行動不便的居民,想采菜藥卻沒力氣;村裡也有老人眼神不好,分不清菜藥品種。她立刻在群裡提議:“咱們建個‘菜藥共享倉’吧!把采收的菜藥分新鮮和乾貨兩類存著,誰需要直接來取,行動不便的咱們送貨上門!”
提議一出來,群裡立刻響應。社區居民王姐主動騰出家裡的儲藏間:“我家儲藏間通風乾燥,用來當共享倉正好!”村裡的後生們則用木板釘了幾個儲物架,刷上防潮漆:“村裡的共享倉就設在村衛生室旁,方便老人取藥!”張醫生還特意設計了“菜藥取用登記本”,寫上菜藥名稱、用法和取用數量,方便大家按需領取。
當天下午,“菜藥共享倉”就正式啟用了。社區的儲藏間裡,新鮮的薄荷、紫蘇用報紙包好,分類擺在貨架上;曬乾的養心菜、馬蘭頭裝在密封袋裡,袋口貼著用法說明。村裡的共享倉更熱鬨,村民們把自家種的南瓜、冬瓜也搬了過來:“城裡朋友幫我們護菜藥,我們也送些新鮮菜,讓大家嘗嘗鮮!”
沒過多久,共享倉就派上了用場。社區的周阿姨抱著孫子來取薄荷:“孩子又有點中暑的苗頭,煮點薄荷水給他喝!”村裡的李嬸則來取養心菜乾:“我家老頭血壓有點高,張醫生說養心菜泡水有用!”取菜藥的人多了,大家還自發當起了“共享倉管理員”——有人幫著整理菜藥,有人提醒大家按需取用彆浪費,還有人把自家的菜藥也送來補充庫存。
傍晚時分,小安和蘇晴通過視頻一起清點共享倉庫存。社區的新鮮薄荷剩得不多,村裡立刻說:“我們明天多采些送過去!”村裡的養心菜乾快沒了,社區誌願者馬上回應:“我們今晚就加班曬!”老支書看著視頻裡滿滿的共享倉,笑著說:“這共享倉啊,就是咱們城鄉人的‘暖心倉’!你缺的我有,我少的你補,就像一家人過日子一樣!”
夕陽把菜棚染成了金色,小安望著共享倉裡整齊的菜藥,心裡滿是暖意。從應急送藥到共種共護,再到如今的共享互助,“都市歸田園”的路越走越寬。那些帶著泥土氣息的菜藥,不僅能在危急時刻救命,更能在尋常日子裡,把城鄉人的心意串聯起來,讓每一個需要的人,都能隨時握住這份帶著菜香的溫暖——這便是“都市歸田園”最動人的模樣,也是藏在菜藥田裡,最樸素也最珍貴的守護。
喜歡都市歸田園:我種的菜能救命請大家收藏:()都市歸田園:我種的菜能救命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