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車剛駛回社區,小安就被等候在“菜藥共享倉”門口的居民們圍住。周阿姨攥著剛做好的艾草護膝,劉叔手裡捧著寫得密密麻麻的《冬日菜藥禦寒指南》初稿,連平時話少的張醫生都主動迎上來:“剛看群裡說王奶奶的情況,咱們得趁這陣把冬日菜藥儲備和互助方案落實下來,彆等再出急事!”
小安點點頭,把車上剩下的菜藥包歸位時,突然想起村裡老支書的話。她拍了拍手吸引大家注意:“咱們搞個‘菜藥暖冬計劃’吧!一方麵給城鄉的菜藥共享倉補夠禦寒存貨,另一方麵把護腰、護膝的製作法子,還有禦寒食譜整理好,城鄉兩邊一起學!”
這話剛落地,眾人立刻響應。
張醫生率先開口:“我明天就帶著誌願者去菜棚采收紫蘇、艾葉,再采購一批生薑、花椒,按比例配成‘驅寒泡腳包’‘暖胃茶包’,還要加做些適合老人小孩的‘溫和款’,避免體質弱的人用著不適。”
周阿姨舉著艾草護膝笑:“我把做護膝、護腰的步驟拍下來,編上圖文教程,城鄉兩邊的人跟著學,學會了既能自己用,還能給共享倉捐些,給村裡行動不便的老人送去!”
劉叔晃了晃手裡的初稿:“我把指南再細化,分‘日常預防’‘應急驅寒’‘食療補養’三部分,把養心菜粥、紫蘇生薑水的具體用量和做法寫清楚,再配上菜藥采摘、儲存的小技巧,保證大家一看就會!”
第二天一早,社區菜棚裡熱鬨起來。誌願者們戴著手套,小心翼翼地收割紫蘇葉和艾葉,張醫生在一旁指導:“紫蘇要選帶梗的,曬乾後煮水更出味;艾葉得挑葉片厚實的,泡腳驅寒效果最好!”收割好的菜藥被運到共享倉,大家分工明確,有的分揀去雜,有的晾曬脫水,有的按配方分裝成包,貨架上的“禦寒菜藥包”很快堆得滿滿當當。
另一邊,村裡的蘇晴也帶著村民行動起來。她跟著視頻學做艾草護膝,村裡的婦女們圍坐在一起,手裡拿著艾草絨和粗棉布,邊做邊聊:“這城裡的法子真好用,等做好了,先給村裡的孤寡老人都送一份!”男人們則扛著工具,挨家挨戶檢查老房子的屋頂和窗戶,發現漏風的地方就釘上塑料布,還在每戶人家的屋簷下掛了串曬乾的紫蘇和生薑,方便大家隨時取用。
下午,小安帶著第一批補充的菜藥和印好的《冬日菜藥禦寒指南》再次進村。剛到共享倉,就看到老支書領著幾個後生搬來新紮的竹架:“我們想著把菜藥分分類,常用的驅寒藥包放外麵,儲存的乾貨架在高處,這樣大家來拿也方便!”蘇晴則拉著小安看牆上的“暖冬互助表”,上麵寫著每戶人家的需求——李爺爺需要艾草護腰,趙奶奶缺電熱毯,後麵都對應著幫忙的村民名字。
正說著,李爺爺拄著拐杖來了,手裡拿著剛曬好的乾辣椒:“小安丫頭,這辣椒泡在生薑水裡,驅寒更厲害,我給共享倉添點貨!”小安連忙接過,心裡暖暖的——從社區到鄉村,從菜藥到手工,大家都在把自己的心意融進這場“暖冬計劃”裡。
傍晚時分,社區的“菜藥暖冬小課堂”開講了。周阿姨拿著艾草護膝,手把手教大家縫製;張醫生則現場演示如何煮製驅寒藥茶,還提醒大家:“體質偏熱的人少放生薑,加片薄荷更合適;小孩泡腳水溫要控製在38度左右,時間彆超過十分鐘!”村民們通過視頻同步學習,蘇晴舉著手機,讓村裡的婦女們看清每一個步驟,時不時還舉手提問:“周阿姨,護膝裡的艾草絨要不要壓實些?”
當天晚上,小安收到了不少反饋。社區的劉叔發來照片:“我把指南貼在共享倉門口了,還配了菜藥實物圖,大家一看就懂!”村裡的後生則發來視頻:“我們給李爺爺裝上了新護腰,老人家試了說腰不酸了,正跟著指南煮紫蘇茶呢!”
月光灑在“菜藥共享倉”的玻璃窗上,小安整理著當天的存貨清單,嘴角忍不住上揚。她想起白天李爺爺說的話:“這菜藥啊,種在地裡是莊稼,收下來是救命的寶貝,遞到手裡就是心意!”是啊,“都市歸田園”從不是一句空話,那些帶著泥土氣息的菜藥,那些跨越城鄉的互助,正把冬日的寒冷一點點驅散,讓每一個平凡的日子,都浸著溫暖與安心。
而此刻,群裡又熱鬨起來——有人說要捐些暖寶寶給村裡的老人,有人提議周末組織城鄉互助采摘,把新鮮的養心菜、紫蘇葉送到彼此手裡。小安看著屏幕上跳動的消息,知道這個冬天,因為這些菜藥和心意,不會再有寒冷的角落。
喜歡都市歸田園:我種的菜能救命請大家收藏:()都市歸田園:我種的菜能救命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