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把《菜藥應急清單》貼在共享倉顯眼處,小安的手機就震動不停。社區群裡消息刷屏,周阿姨曬出的艾草泡腳圖底下,一連串“求菜藥”的留言冒了出來——王姐家孩子有點咳嗽,想拿紫蘇葉煮水;劉大爺說老伴總怕冷,想試試艾草泡腳;就連隔壁小區的住戶都私信問,能不能來共享倉借點金銀花防流感。
“這清單算是火了!”小安正笑著回複,門外傳來自行車“叮鈴”的響聲,轉頭就看見張醫生推著車進來,車筐裡裝著鼓鼓囊囊的布袋子,沾著新鮮的泥土。“剛在村裡菜棚摘的,給你們添點新貨!”張醫生解開袋子,裡麵是帶著露珠的薄荷苗和曬乾的陳皮,“薄荷煮水治咽喉痛,比含片管用;陳皮和生薑泡著喝,暖身還能緩解風寒感冒,都是冬天用得上的好東西。”
他說著從口袋裡掏出個筆記本,翻開是密密麻麻的字跡:“我把村裡常用的菜藥用法都整理了,還加了用量——比如孩子咳嗽,紫蘇葉一次放五片就夠,多了怕上火;老人用艾草泡腳,水溫彆超過40度。你看看,能補到清單裡不?”
小安接過筆記本,指尖觸到紙頁上的墨痕,忽然注意到末尾畫著個小小的菜苗圖案。“這是?”“哦,是虎子畫的。”張醫生笑著摸了摸後腦勺,“那孩子病好後,天天蹲在菜棚裡看我摘菜藥,說要把‘救命菜’畫下來,讓城裡的小朋友也認識。”
正說著,共享倉的門被推開,幾個背著書包的孩子湧了進來,為首的正是虎子,手裡舉著張彩色畫紙。“小安姐!你看我畫的菜藥圖!”畫紙上,板藍根被塗成深綠色,紫蘇葉帶著紫色的邊,旁邊歪歪扭扭寫著“這個能退燒”“這個能擦身子”。孩子們七嘴八舌地圍著小安,“我們想幫你貼畫,這樣大家一看就知道哪種菜藥治啥病!”
小安心裡一暖,乾脆把畫紙貼在清單旁邊。瞬間,原本嚴肅的應急清單變得鮮活起來,深綠的板藍根、紫豔的紫蘇葉,配上孩子們稚嫩的字跡,像一片小小的“菜藥菜園”。“以後咱們共享倉,不僅能拿菜藥,還能學知識!”小安蹲下身,指著畫紙給孩子們講,“這是薄荷,夏天泡水喝能解暑;這是陳皮,燉肉的時候放一點,又香又能助消化。”
孩子們聽得入迷,紛紛說要回家把家裡的“菜藥”帶來。沒過多久,共享倉的架子上就多了不少“新成員”:李萌帶來了媽媽醃的糖蒜,說能預防感冒;豆豆抱來一盆綠蘿,“奶奶說綠蘿葉子煮水擦皮膚,能緩解過敏”;就連平時不愛說話的小宇,都拎來一袋曬乾的南瓜子,“爺爺說吃這個能補身體,冬天不容易生病”。
傍晚時分,社區活動室裡擠滿了人。小安和張醫生搬來桌子,擺上各種菜藥,搞起了“菜藥小課堂”。張醫生拿著薄荷苗,讓大家聞葉子的清香:“記住這個味,嗓子疼的時候摘兩片泡水裡,喝兩次就舒服了。”周阿姨則教大家做艾草香囊,把曬乾的艾草和陳皮縫進布袋子裡:“掛在衣櫃裡能防潮,帶在身上能驅寒,一舉兩得!”
人群中,王姐正拿著紫蘇葉仔細看,旁邊的劉大爺湊過來:“我家陽台種了不少紫蘇,明天給你送點!”“那太好了,我家孩子正咳嗽呢!”兩人笑著約定,明天一起給共享倉添點新鮮菜藥。小安看著這一幕,忽然明白,這共享倉裡的不隻是菜藥,更是人與人之間的牽掛——村裡的人想著城裡的需求,城裡的人惦記著村裡的菜棚,就像張醫生說的,菜藥是橋,把城鄉的心意連在了一起。
夜色漸深,小安鎖上共享倉時,發現門上多了張便利貼,上麵是孩子的字跡:“小安姐,我把家裡的生薑帶來了,放在最下麵的架子上!”落款是個畫著笑臉的菜苗圖案。她低頭看著便利貼,又抬頭望向遠處村裡的方向,月光下,仿佛能看到菜棚裡搖曳的菜苗,正帶著泥土的氣息,悄悄生長。
第二天一早,小安剛到共享倉,就看見門口放著個竹籃,裡麵是新鮮的養心菜和一封短信,是李奶奶寫的:“小安,養心菜熬粥最養人,給社區的老人們分點。對了,虎子說要跟你學種薄荷,等周末就來社區找你!”
小安拿起一把養心菜,葉子上還沾著晨露,透著勃勃生機。她想起《菜藥應急清單》末尾的那句話——“菜藥雖小,能解急難;城鄉攜手,共護安康”。此刻才真正懂得,這些從泥土裡長出來的菜藥,不僅能在危急時刻救命,更能在尋常日子裡,把都市與田園的心意緊緊係在一起,讓守護與希望,在每一片菜葉的清香裡,悄悄延續。
喜歡都市歸田園:我種的菜能救命請大家收藏:()都市歸田園:我種的菜能救命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