裡約屋頂菜田的視頻還在聯盟活動室的屏幕上循環播放時,樂樂的桌上又多了一個來自非洲肯尼亞的包裹——牛皮紙信封裡裝著三粒飽滿的黑色種子,附信人是當地公益組織負責人穆薩,信裡的字跡帶著急切:“聽說中國的菜能救命,我們這裡乾旱頻繁,孩子常因蚊蟲叮咬感染,懇請你們幫忙看看,這些本地的‘黑麥草’能不能加入應急菜田?”
拿著種子的老陳蹲在試驗田邊,翻來覆去看了半天:“這品種沒見過啊,耐旱性、藥用價值都得測,可不能隨便種。”樂樂立刻聯係了之前合作的農業高校,把種子送去做成分檢測,又和穆薩視頻連線,詳細問起肯尼亞的氣候:“雨季隻有兩個月,土壤偏沙質,那我們得先調整種植方案,不能直接套用國內的標準。”
沒過多久,檢測結果出來了——這種肯尼亞黑麥草含有的天然抗菌成分,比國內常用的馬齒莧還高15,但耐旱性不足,需要搭配保水基質。技術規範組的老張立刻牽頭,研發出“椰糠+本地沙土”的混合種植配方,還簡化了灌溉流程:“用塑料瓶改造成簡易滴灌裝置,收集雨季的雨水,就能滿足生長期需求。”樂樂則組織誌願者,把配方和種植步驟翻譯成斯瓦希裡語,配上手繪插圖,做成了《非洲簡易應急菜田指南》。
可新的挑戰很快來了。穆薩發來消息說,當地村民對“種菜救命”的說法半信半疑,有人覺得“草就是草,哪能當藥使”,還有人擔心種了應急菜田會耽誤主食種植。樂樂看著消息皺起眉,老陳突然拍了下手:“咱們當初在國內不也是這麼過來的?得讓他們親眼看見效果才行。”
商量後,聯盟決定派老張帶著技術團隊去肯尼亞實地指導。當老張和誌願者們在當地村莊的空地上,用泡沫箱和簡易滴灌裝置種下第一片應急菜田時,村民們都圍在旁邊看稀奇。60歲的村民卡瑪指著黑麥草問:“這東西真能治孩子的蚊蟲叮咬?”老張沒多說,隻是在菜田邊支起桌子,每天教村民識彆植物、記錄生長情況。
半個月後,黑麥草長出了嫩綠的葉片,村裡的小孩阿裡被蚊蟲咬得滿腿紅腫,哭鬨不止。卡瑪抱著孩子急得團團轉,老張立刻摘下幾片黑麥草,按照指南搗爛敷在紅腫處,又教卡瑪怎麼固定。第二天一早,卡瑪抱著阿裡跑過來,指著消退的紅腫激動地喊:“真的好了!這菜真的能救命!”
這件事傳開後,村民們都主動來學種應急菜田。老張趁機教大家用玉米殼製作保水袋,用廢棄油桶改造成育苗盆,把“變廢為寶”的理念也帶了過去。穆薩在視頻裡給樂樂展示:“現在每個村莊都有了‘守護菜田’,村民們還自發成立了管護小組,連孩子們都知道哪種草能治傷口。”
就在肯尼亞的菜田長勢正好時,樂樂又收到了來自荷蘭鹿特丹的邀請——當地遭遇罕見暴雨後,城市內澇嚴重,希望聯盟能幫忙設計“城市濕地+應急菜田”的組合模式。這次,樂樂決定帶著老陳一起去,還帶上了烏魯木齊社區寄來的耐寒艾草種子:“鹿特丹地勢低,又冷,咱們得把北方抗寒和南方耐澇的經驗結合起來,給他們定製方案。”
在鹿特丹的城市濕地公園裡,樂樂和老陳蹲在積水的田埂上,指著長勢喜人的蘆葦說:“可以在濕地邊緣種耐澇的馬齒莧和車前草,再搭配艾草,既能應對內澇,又能在冬天發揮應急作用。”當地工程師看著他們畫的設計圖,忍不住感歎:“原來應急菜田還能和城市生態結合,這是我們之前從沒想到的。”
從肯尼亞的沙土菜田到鹿特丹的濕地菜田,聯盟的“種子”在不同的土壤裡生根發芽。這天,樂樂收到了穆薩寄來的新照片:一群穿著校服的孩子,在菜田邊舉著寫有“中國朋友,謝謝”的牌子,笑容比陽光還燦爛。老陳湊過來看了看,笑著說:“咱們這‘種菜救命’的事,現在真是越辦越遠了。”
樂樂把照片貼在故事冊上,旁邊寫下:“每一粒種子,都帶著守護的希望;每一片菜田,都藏著適應的智慧。從中國的社區到世界的角落,‘種的菜能救命’不再隻是特定地域的故事,而是能根據不同土地、不同人群,長出不一樣的守護模樣。未來,還有更多遠方等著我們的種子去抵達,還有更多新的故事,等著在菜田間慢慢生長。”
喜歡都市歸田園:我種的菜能救命請大家收藏:()都市歸田園:我種的菜能救命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