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樂的手機在清晨彈出一條陌生消息,發信人是城郊特殊教育學校的班主任林老師,附帶著幾張孩子們在窗邊眺望校外農田的照片:“我們班孩子大多有感官或認知障礙,很少能觸摸自然,看到杭州養老院的盆栽菜田,想問問能不能讓他們也試試‘種能救命的菜’?”
看到消息時,樂樂正和老陳整理企業捐贈的安全種植工具,兩人當即決定帶著簡化版的“矮化盆栽”方案往學校跑。推開教室門,十幾個孩子正圍著窗邊的空花盆發呆,有個叫小宇的男孩反複用指尖蹭著花盆邊緣,聽到腳步聲也沒回頭——林老師輕聲解釋,小宇有聽力障礙,卻對植物葉片的觸感格外敏感。
老陳蹲下來,把提前準備好的“觸覺菜苗”推到小宇麵前:一盆葉片毛茸茸的薄荷,一盆莖稈光滑的紫蘇,還有一盆葉脈清晰的艾草。小宇遲疑著伸出手,指尖剛碰到薄荷的絨毛,眼睛突然亮了,他轉頭看向林老師,用手語比劃:“軟的,香的。”
這一幕讓團隊立刻調整了方案。他們把種植工具換成圓頭的塑料耙子,在花盆側麵刻上凸起的“澆水線”刻度,方便視障孩子觸摸判斷水量;為了讓聽障孩子記住種植步驟,誌願者們編了一套“菜田手語操”,“鬆鬆土”是掌心拍花盆,“澆點水”是手指做雨滴狀,“掐嫩葉”則是輕輕捏一下指尖。
第一次種菜課上,自閉症女孩朵朵一直躲在角落,直到樂樂把一盆艾草放在她麵前。艾草的清香慢慢散開,朵朵突然湊過來,用鼻尖輕輕碰了碰葉片,然後拿起小鏟子,跟著誌願者的手語動作,一點一點把土填進花盆。林老師驚喜地說:“這是她第一次主動參與集體活動,平時連彆人碰她的東西都會哭。”
團隊還在校園角落開辟了“童聲菜田”,用彩色圍欄圍出一個個小格子,每個格子上掛著孩子們的名字牌。聽障孩子負責給菜苗澆水,因為他們能更精準地控製水流大小;視障孩子則負責“聞香識菜”,通過氣味判斷植物是否需要施肥——老陳特意調配了無刺激的有機肥料,孩子們隻要聞到淡淡的麥麩香,就知道該給菜苗“加餐”了。
半個月後的一個下午,校園裡突然響起急促的鈴聲:有個孩子在戶外活動時被黃蜂蟄了,哭著跑回教室。朵朵正好在菜田邊打理她的艾草,看到老師著急的樣子,她立刻跑過去,摘下幾片艾草葉,學著誌願者教的方法,把葉子揉爛後遞到被蟄的同學手邊。
林老師愣了一下,隨即反應過來——之前教過孩子們,艾草葉揉出的汁液能緩解蚊蟲叮咬的紅腫。她趕緊接過艾草葉,敷在孩子被蟄的地方,沒過幾分鐘,孩子的哭聲就小了。被蟄的孩子拉著朵朵的手,小聲說:“謝謝你的小草,不疼了。”朵朵低下頭,輕輕摸了摸自己種的艾草,嘴角露出了淺淺的笑。
這件事很快傳遍了學校,家長們紛紛來“取經”,有位媽媽說:“我家孩子以前從不跟人交流,現在每天回家都要比劃著說‘我的菜能救命’,還會把自己種的薄荷葉子裝在小袋子裡,說要帶給鄰居奶奶。”
樂樂把孩子們種菜的照片發給之前捐贈工具的企業,沒想到企業立刻回複,要為特殊學校定製一批“智能菜盆”——盆底裝著感應燈,菜苗缺水時會亮綠燈,需要施肥時亮黃燈,方便孩子們通過視覺信號判斷植物需求。更讓人意外的是,有位做兒童繪本的企業主動聯係,要把“童聲菜田”的故事畫成繪本,讓更多特殊孩子了解“種的菜能救命”。
這天傍晚,樂樂坐在校園的菜田邊,看著孩子們圍著自己種的菜苗嘰嘰喳喳——聽障孩子用手語交流澆水的技巧,視障孩子在誌願者的引導下觸摸葉片,朵朵則把自己種的紫蘇葉夾在書本裡,做成了小小的“植物書簽”。林老師走過來,遞給他一張紙條,上麵是小宇用歪歪扭扭的字寫的:“我的菜,能保護大家。”
樂樂把紙條放進故事冊,旁邊貼上了孩子們和菜苗的合影。照片裡,夕陽灑在菜田上,孩子們的笑臉和綠油油的菜苗相映成趣。他在本子上寫下:“菜田不隻是土地,更是讓每個生命發光的課堂。在這裡,特殊的孩子用他們的方式感知生命,用親手種的菜守護彼此——原來‘種的菜能救命’,還能種出勇氣、信任,和每個孩子心中對世界的溫柔。”
夜色漸濃,菜田邊的感應燈次第亮起,像是為孩子們點亮的小星星。樂樂知道,這隻是“田園守護”的又一個新起點,未來還會有更多不同的角落,因為這些能“救命”的菜,生長出不一樣的溫暖。
喜歡都市歸田園:我種的菜能救命請大家收藏:()都市歸田園:我種的菜能救命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