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樂剛從災區回到杭州,辦公室的傳真機就“嗡嗡”響了起來——一張印著聯合國糧農組織標誌的邀請函從紙卷中滑出,上麵寫著:“非洲薩赫勒地區正遭遇旱災,當地村民麵臨食物短缺與蚊蟲疾病威脅,聽聞中國‘應急菜田’能在困境中提供生機,特邀貴聯盟前往分享經驗。”
看著邀請函上“中國菜田模式”幾個字,樂樂立刻翻出之前肯尼亞穆薩發來的視頻——視頻裡,當地村民在菜田集市分享收獲的畫麵還清晰可見。他當即決定帶著老陳、張奶奶出發,臨行前,特殊學校的孩子們還特意把自己種的薄荷苗裝進小盒子,讓樂樂帶去“給遠方的朋友送點綠”。
經過十幾個小時的飛行,飛機降落在薩赫勒地區的一個小村莊。剛走出機場,就看到穆薩帶著村民們舉著牌子迎接,牌子上用中文寫著:“歡迎中國‘救命菜’朋友!”村子裡的景象比想象中更艱難:土地乾裂得能看到深深的紋路,孩子們穿著破舊的衣服,眼神裡卻滿是期待。
當地負責人阿裡握著樂樂的手,指著遠處的臨時安置點:“旱災讓莊稼全枯死了,村民們隻能靠救濟糧生活,最近又鬨瘧疾,很多孩子都病倒了,你們的‘菜田’,能幫我們嗎?”樂樂蹲下身,從包裡拿出孩子送的薄荷苗,輕輕插進路邊的土縫裡:“您看,隻要有土、有水,這菜就能活,它能幫我們應對瘧疾,還能當蔬菜吃。”
可薩赫勒的種植條件遠超想象:白天溫度高達40c,普通菜苗剛種下就會被曬蔫;當地沒有塑料盆,也缺乏營養土;村民們聽不懂中文,連“澆水”的手勢都需要反複比劃。老陳盯著乾裂的土地,突然有了主意:“咱們搞‘抗旱簡易菜田’,用當地的陶土罐當花盆,既保水又透氣;再把薄荷、紫蘇和當地耐旱的木薯苗混種,既能應急,又能當主食補充。”
團隊立刻行動起來:
張奶奶手把手教村民給陶土罐鑽排水孔,一邊示範一邊用手勢比劃:“孔不能太大,不然水跑太快,菜苗會渴死。”
樂樂和穆薩一起,帶著村民去遠處的水井運水,還教他們用“樹葉覆蓋法”保持土壤濕潤——把乾枯的樹葉鋪在花盆表麵,減少水分蒸發。
懂英語的誌願者則把“三步種植口訣”翻譯成當地語言,寫在樹皮上掛在菜田邊,方便村民隨時看。
最讓人揪心的是應對瘧疾。有天夜裡,村裡的孩子阿米拉突然發起高燒,渾身發抖。她的母親抱著孩子哭著跑來找樂樂,樂樂立刻讓誌願者摘下新鮮的紫蘇葉,按照中國民間的應急方法,和當地的蜂蜜一起煮水給阿米拉喝——這是之前在杭州養老院驗證過的,紫蘇的成分能緩解輕微炎症,搭配蜂蜜還能補充體力。
第二天一早,阿米拉的燒真的退了,她的母親拉著樂樂的手,對著菜田深深鞠躬:“中國的‘救命菜’,真的救了我的孩子!”這件事很快傳遍了周邊村莊,越來越多的村民趕來學習種“中國菜”,連鄰村的酋長都帶著人來取經,還把村裡最好的陶土罐送給他們。
一個月後,當樂樂準備離開時,小村莊已經變了模樣:家家戶戶的院門口,都擺著種滿薄荷、紫蘇的陶土罐,綠色的枝葉從罐口探出來,在乾旱的土地上格外顯眼。穆薩還牽頭成立了“非洲菜田互助隊”,他拿著樂樂送的種植手冊,用不太流利的中文說:“中國朋友教會我們種‘救命菜’,我們也要把這份守護傳下去!”
登機前,樂樂收到了阿裡發來的照片:阿米拉正踮著腳,給陶土罐裡的菜苗澆水,陽光下,她的笑臉和菜苗的綠芽一樣燦爛。樂樂把照片貼在故事冊上,旁邊寫下:“‘能救命的菜’沒有國界,從中國的都市陽台,到非洲的乾旱土地,隻要有守護的心意,每一顆種子都能長出希望。‘都市歸田園’從來不是一個人的夢想,而是跨越山海的約定,讓中國的田園智慧,在世界的每一個角落,都能結出溫暖的果實。”
飛機衝上雲霄,樂樂看著窗外的雲海,突然想起出發前孩子們說的話:“讓綠芽飛到全世界去。”此刻他知道,那些帶著中國溫度的菜苗,早已在異國他鄉,紮下了守護的根。
喜歡都市歸田園:我種的菜能救命請大家收藏:()都市歸田園:我種的菜能救命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